[摘 要]殘疾人就業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目前,舉步維艱,發展緩慢。殘疾人就業難,既有內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原因。對該問題進行深入剖析,發人深醒。
[關鍵詞]殘疾人;就業;思考
多年來,雖然關于殘疾人就業問題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和規定,但是,把殘疾人就業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全面落實已出臺的各項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大對殘疾人就業的扶持力度,鼓勵殘疾人自主擇業,穩定集中就業,依法推進按比例就業,依然是各級殘聯組織各項工作中的一個難點。厲年來所開展的全國“助殘日”活動,主要目的就是針對當前殘疾人就業工作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希望通過開展全國“助殘日”活動,使該殘疾人就業問題能夠引起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從而,對制約殘疾人就業的諸多問題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以破解。
就業是殘疾人生存之本,也是殘疾人的發展之基。目前,我縣有各類殘疾人上萬人。在當前改革開放快步發展、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社會轉型日益深入及國家開展精準扶貧脫貧工作的情況下,殘疾人就業問題日益成為各級殘聯組織工作的難點。通過一個階段的調查走訪,對殘疾人就業狀況有了一定的整體把握。在有勞動就業需求的殘疾人中,肢體殘疾人是殘疾人就業的主要力量,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的殘疾人仍然占大多數,有特長的殘疾人占有一定的比例。近年來,雖然各級殘聯組織圍繞殘疾人就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整體效果卻不盡人意。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殘疾人在社會上還受到一定歧視。殘疾人和正常人不同,由于身體的殘疾,他們必然存在許多不便。如肢殘人在腿或手的功能上存在障礙,盲人在視力、聾人在聽力、智障人在思維上存在障礙等。在平時的生活中,殘疾人常常會因為殘障遭到個別人的嘲笑。在殘疾人就業上,適合殘疾人的工作崗位也相對有一定的局限。目前,就我縣殘疾人就業工作開展的情況來看,截止目前為止,除盲人按摩培訓取得盲人按摩資格證的殘疾人能夠實現就業外,其余就業方面工作基本無法啟動。同時,從其他殘疾類別的殘疾人就業上,個別單位不愿意安置殘疾人,有的怕一些工作崗位殘疾人干不了,有的認為安排殘疾人會添許多麻煩,有的怕影響單位的“形象”。《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明確規定,“殘疾人同樣享有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但是,在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工作上卻時常碰到釘子。如我縣殘聯近年來在協調殘疾人就業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單位和法人不能夠從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角度出發,甚至置國家的法律法規于不顧,對符合安置條件的殘疾人也推諉,甚至說健全人現在都不好找工作,何況殘疾人。這種思想嚴重阻礙和影響殘疾人就業工作的健康發展。
其次,殘疾人在家庭中置身于“另類保護”狀態。殘疾人過去被人稱為“殘廢人”,大多數殘疾人家庭都不指望殘疾人有什么發展,只要將來能混口飯吃就行了。因此,殘疾人家庭一開始就對殘疾人處于一種放棄或一種保護照顧狀態,基本上正常人能幫助做的事情很少去讓殘疾人做,殘疾人生存意志力漸漸消磨掉了。殘疾人家庭普遍不重視對殘疾子女的培養教育,一般殘疾人只有小學或初中文化,到高學讀書的殘疾人屬于鳳毛麟角了。因此,殘疾人這支隊伍普遍低文化,低素質。就我縣入學年齡段殘疾人來說,能進入正常學校就讀的只有肢體和視力輕度殘疾人,能進入特教學校就讀的只有聽力言語殘疾人,其他類別和重度殘疾人基本無法就讀于任何學校。因此,文化程度與技術能力和當前社會發展的就業需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殘疾人就業的廣度與深度受到了限制。
再次,殘疾人獲得信息還存在許多障礙。殘疾人由于身體存在缺陷,社會在為人類提供生活和工作以及精神食糧的同時,相應來說對殘疾人卻沒有更多特殊的照顧,給他們學習生產生活帶來了許多困難。首先是無障礙設施不完善影響了殘疾人就業愿望的實現。一些肢體殘疾人出行時,一些公共場所設有許多臺階,卻沒有坡道,輪椅不能順利前行,拐杖支撐向前也十分費力。一些道路沒有盲道,或盲道上設置許多障礙,影響了盲人出行。這些因素都導致了一些殘疾人不能出行,只能貓在家里。所以,無障礙設施不僅跟殘疾人的生活有關,而且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就業;其次是公共信息傳播存在障礙,讓一些類別殘疾人不能受益。電視新聞與電視中社會信息傳播時沒有文字說明,使聾人只能看到圖像不知所云。市場上基本看不到盲人讀物和盲人讀寫用具,給盲人學習生活和了解社會帶來許多不便。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使一些殘疾人不能全面客觀地了解社會,很少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活動,文化素質和社會責任感與正常人拉開了距離。同時,也使一些殘疾人對社會存在恐懼感,對社會產生抵觸情緒和敵視態度,不能很好地將自己融入社會,直接影響了殘疾人走出家門,走向社會,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正常人一樣走上就業之路,實現自強自立。
四是殘疾人自身還存在自卑和依賴心理。殘疾人由于身體的障礙,在對外交往中和正常人相比存在許多不便,他們自身就會存在一種矛盾心理左右著他們對問題的認識。一些殘疾人在精神、智力上的缺陷,使他們和正常人交往中陷入了難以解脫的復雜情感交割之中。同時,社會上一些人對殘疾人存有偏見,殘疾人在出行、生活和工作中受到歧視。因此,殘疾人在心理上常常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壓抑感,認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不能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盲人看不見蔚藍的天空,聾人聽不見優美的音樂,自己什么也做不了,是“廢人”。因此,存在這種心理疾病的殘疾人就會處于一種憂郁狀態,一些殘疾人甚至會自暴自棄。在社區,殘疾人兒童不能和其它孩子愉快地在一起玩,呈現自我封閉;在家庭,殘疾人常常表現性情暴燥,與其他成員不能和諧相處,把自己看做另類;由于對未來沒有信心,在學校學習沒有動力,使學習成績下降。同時,個別殘疾人認為,我是殘疾人,國家就應該養活我。于是,在生活和處理一些事情上,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很嚴重。實際上,許多殘疾人存在許多潛能。因為,從醫學上講,殘疾人由于一個方面失去功能,在另外一個方面就會有所補償。如果殘疾人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本來應有的潛能得到充分的釋放,殘疾人也能做出讓正常人敬佩的作為。但是,如果自卑心理很重,那么,殘疾人就會失去很多發展自己的機會,在就業上所走的路就會越來越窄。
作者簡介: 徐宏艷,女,1978年生人,梨樹縣人,漢族,大專學歷,研究實習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