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瑞燁
【摘 要】 中華民族文化豐厚博大,傳統源遠流長,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發揚光大是每一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使命。
【關鍵詞】 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
一、多種形式滲透,播撒傳統文化的種子
1. 誦讀積累。用誦讀的方式學習和積累傳統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誦讀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是博聞強記、增強記憶力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熏陶的過程。
2. 情境解讀。傳統文化是厚重的,時代的變遷使有些詩詞的內涵顯得深奧,學生不易接受。針對此種情況,利用課前、課間和學生聊聊“二十四孝”;講講文化名人“鑿壁借光”“程門立雪”等故事;利用經典閱讀課為學生講解《笠翁對韻》中的歷史典故,趣聞故事……學生聽著故事,既了解了歷史,又體味了詩詞的蘊意,還大大提高了誦讀興趣,增加了文化底蘊。
3. 搜集整理。就拿趣聯巧對來說吧,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那些富有情趣的內容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妙。搜集整理,了解與之延伸的背景故事是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
4. 節日熏陶。古詩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韻,字里行間處處流淌著中國文化濃濃的鮮活的血液。傳統節日活動本身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中秋節、重陽節組織學生誦讀李白的《月下獨酌》、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詩篇,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程顥的《郊行即事》、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將節日融入中華經典誦讀的內容,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的形式,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進行語言實踐,將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幸福生活,建設美好明天的激情。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學生用語文學習的眼光在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這樣的文化傳承同樣是意義深遠的。
5. 歸類結集。中國是詩的國度,從兩千多年以前誕生的《詩經》開始,充滿詩意的中國人就用一首首詩歌描繪著生活,寄寓理想,傳達情思。小專題,巧歸類,手工做成五花八門的小集子,學生特別感興趣。比如:詩中植物四君子——《山園小梅》《蘭》《竹》《重陽席上賦白菊》等;名勝古跡——《涼州詞》《望天門山》《題西林壁》等。除此之外,詩中哲理、詩中戰爭、詩中樂器……都是可以激發學生內在情感的。
二、挖掘內涵,在古詩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語文本來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它是一個人文化水準最外在、最鮮明的標識。因此,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的魅力。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拔槐安桓彝鼞n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詩中寫道:“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詩人點名自己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但并不悲哀絕望,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表達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王昌齡的《出塞》等都抒寫出了詩人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王維的《雜詩》、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表現的是作者自己對家鄉強烈的熱愛和思戀之情。孟郊的《游子吟》,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親人的關愛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高適的《別董大》、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誦讀時,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他們進行各種情感的教育,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
三、挖掘內涵,在古詩教學中滲透美德教育
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源遠流長,讓學生深刻體會并繼承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良道德傳統,是我們教書育人的職責。作為思想傳承的載體,詩詞歌賦氤氳著傳統思想道德的印跡。比如:《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指導我們對朋友要以誠相待。這樣的積累可以用先賢的言論來教育學生養成誠信的美德。在很多的作品中,教師不須一言說教,學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學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愛憎分明的情感熏陶中,學生能夠自然感知到是非曲直,接受著誠信美德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走進古詩文,化理為行,弘揚民族文化精髓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尋根,化理為行。我們要建立起開放式的語文教學理念,努力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把書本學習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將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素質。比如:在誦讀《三字經》《弟子規》的過程中,讓學生在理解其含義的基礎上付諸行動,實施了“孝”的活動,布置愛心家庭作業。開展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問候,送上一首兒歌,送上一杯熱茶)“三做”(做一回家長,做一次家務,做一件好事)活動。
掬古典之泉,濯蒙塵之心,我們古詩文教學中尋找中華文明的本真。尋根朔源,古詩文讓我們快樂、聰明、美麗、高雅、有內涵……將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層次、有系統、有廣度、有深度地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內化在學生的精神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依然綻放是我們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李佩英. 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M]. 北京:紅旗出版社,2009.
[2] 吳立崗. 小學語文教學研究[M]. 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