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志鮮
【摘 要】 語文作為最基本的厚實載體,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穿插“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特色素質教育有著其不可言喻的重要性。在具體落實到小學特色教育中,用豐富多彩的方式展開,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教育必要途徑。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小學教育;語文課程
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指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因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進入語文教育中,可以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提升一層道德思想品質的學習。
一、誦讀經典,陶冶情操
眾所周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根據中國國情發展需要而日積月累成的。而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所涌現出來的一批批經典故事也蘊含其獨特的思想,誦讀并且牢記這些經典著作,一方面學習其中文章意義,另外方面則更可以讓學生以此了解中華優秀傳統,熱愛中文這博大精深的語言。在文學作品中回味經典故事和國家發展里程。而故事背后的人物所蘊含的優秀品格善良品質,無不是學習和倡導的對象。通過這樣文字與心靈的碰撞,從而點燃內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苗火。
除了課堂上所帶來的課本知識內容以外,加強課外閱讀,讓學生從必選的課文內容到選擇性接受課外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在參考書籍中挑選自己所熱愛的圖書。這樣建立在學生興趣的前提上,輔之以家長和老師的指導,經過漫長時間的熏陶后,提升閱讀能力的同時也鞏固學生思想情感上滲透。
二、交流溝通,口語滲透
從一個人小時候的口語交流之中,就可以看出小學生的家庭教育和個人思想背景。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老師對于長輩過多的就是一種敬畏之心,即使有所想說但也未必敢于全部訴說。在課堂外,課余時間間隙,安排口語練習,讓學生在同齡人中間穿插交流語言,通過正確的口語發音,借助豐富多彩的詩詞朗誦,在老師的指導之下進行交流。以正確的契機為出發點,促進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帶動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思想觀,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品質,提高學生審美感,從小鍛煉出優秀的品格。
三、習文寫作,激揚文字
上文講到了語言和書本,在有充足的閱讀基礎以及流利的表達邏輯上,這時候需要的是給學生以一定的想象力將所見所看以自己獨特的文筆躍然紙上。在文字創作某一方面來說,這也是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寫作即是走向自己心靈世界的一種方式。例如在一天的生活中記錄下自己所認為的開心的、快樂的、有意義的、值得銘記的事物,這樣日記就伴隨著他們的生活而來,點點滴滴的記錄下來不僅是一本回憶錄,更是個人成長的記憶。小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充滿無限的遐想卻受于限制的表達,以此為突破口在不斷自我鍛煉中發現真善美,并配以自己的文字,這樣一篇篇優美的文章就出現在他們的筆記本之中。
四、綜合展示,多重共舉
小學的語文教育中往往是將生活與書本緊密相連,它不同于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存在著無數需要自我假設的條件,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所以在普通課本教學的同時,讓學生走出課本,走向課堂之外,發現大自然的美,發現人文社會的正能量,進而讓學生能夠正確樹立其三觀。
“父親節”“母親節”讓學生將自己對父母的愛以手工制作展現出來,體會“感恩”思想;“中秋”“清明”帶動學生進入社區,走向農村,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重陽”“敬老”帶領學生走進福利院,看望老人,為老人帶去溫暖的問候,讓學生明白善良的重要性;節假日空余時間,參加基層社會志愿活動,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明白公益事業對社會的好處。總之,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讓學生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
【參考文獻】
[1] 胡亞慧.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選文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D]. 西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