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濤濤
摘 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闡述講課內容,把故事的情節當作上課的載體,把興趣作為支點,以學生為中心,以溝通交流為手段,以英語學習為目的,把教學目標滲透其中,把教學內容融合在課堂教學中,是一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寓教于樂的好方法。以Story time為平臺,對故事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綜合語用能力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故事教學;小學英語;綜合語用
故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故事教學來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故事教學法是把英語的詞、句放在生動的故事中學習,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聽英語,在講故事的同時學說英語。它能激發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它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筆者通過實踐證明,這一方法具有一定的現實可行性。本文將結合PEP教材中的Story time,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語用:聽故事——從大量的聽中感受英語發音、韻律和語言整體結構;閱讀故事——捕捉故事大意,培養語感;改寫故事,或自編故事——創新合作。
一、聽故事——從大量的聽中感受英語發音、韻律和語言整體結構
1.聽故事學單詞
小學生天真活潑,在學習英語時能夠大膽模仿,不怕犯錯,這是他們學習語言的一個有利因素,但是他們最大的困難就是記單詞。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基礎,單詞有時候很難記憶和教學,所以教師需要把這些詞匯組成有意義的句子,或者放到有情節的故事中使其變得生動,使學生終生難忘。
2.聽故事學句型
單獨的句型也很難進行記憶和教授,所以教師需要把這些句子串成有意義的故事,并且這些故事需要生動和有意義,最好是學生感興趣的,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樂于仔細傾聽,當學生對故事內容有了充分的理解后,自然而然對其中的句子也能夠很好地理解,并且能夠很好地掌握句子的用法和意義。
二、閱讀故事——捕捉故事大意,培養語感
故事教學能夠培養學生對于英文版故事的閱讀興趣。剛開始的時候也許喜歡一些有圖片的文章,圖文結合才能理解故事的內容,但是隨著詞匯量的增加,慢慢地,學生便可以脫離這些圖片故事讀純文字版的英語小故事,其實這就是一個質的飛躍。結合小學PEP教材的特點,在Story time及閱讀教學中我為學生增加了一個訓練:即根據人物和情景特點,用最能貼近人物性格的語言進行閱讀(或模仿)。
三、改寫故事,或自編故事——創新合作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詞匯量、對句子的應用程度、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編寫一些符合他們閱讀能力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的字數也不要過多,最好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在PEP教材中的Story time中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把這些故事進行擴編延伸,可以結合這一單元前面的一些內容,把這些內容放到故事中去,這樣學生既復習了本單元的內容,也對這些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運用。
編故事,筆者認為有以下兩種方法:
1.看圖編故事
先呈現故事圖片,配合清晰而顏色鮮艷豐富的一些故事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發揮學生無限的想象力,接著讓學生發揮他們自己的能力來表述故事內容,讓學生敢于大膽地展現自我,同時呈現一些不同層次的故事來充分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如: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s?What are they doing?What happens in the story?How do you think the story?在學生表述每一幅圖片后,老師都應該給予這些學生一定的鼓勵。然后,老師可把故事的原形重現,然后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避免了整個活動只是老師和優等生的活動。
2.模仿編故事
這些故事通常涉及不斷重復的某一類句型,這時候可以讓一些學生就某種句型展開仿編。學生在欣賞和理解故事后,紛紛進行仿編。實際上,在培養學生創編故事的能力時,你還會驚奇地發現,學生在聽同伴創編故事時還培養了良好的傾聽習慣;創編故事還能培養學生使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創編故事的能力,不只是為了創編故事,我們還悄悄地讓學生的創新合作精神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提煉。
以上是筆者以PEP教材中Story time平臺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進行故事教學運用的一些探索和思考。由于故事知識涵蓋面廣,語言信息量大,有生動的情節,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寓意和語言知識,使整個語言學習活動在“自然”“真實”“完整”的語言學習環境中進行,使小學生置身于虛擬的世界中,從而更清楚地理解單詞、詞組、短句的意義,能對所學語言更準確地運用。通過聽故事、講故事、表演故事等,使學生的聽力、理解力得到提高,培養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有機地調動了學生互動的本能和合作精神,學生最終達到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全方位體驗,實現英語語言的內化輸出。
參考文獻:
[1]陳全力.英語教學[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7.
[2]張沛霖,鐘子巖.英語教學[M].上海:開明書店,1949.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