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影
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發展,教學理念如百花齊放呈現出絢麗的光彩。其中“致善理念”的提出也為教學增添了不一樣的光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認識世界、提高素養、提升能力的一大途徑。在“致善教育”視野下,簡要探討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立體閱讀教學,以期能夠為教學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性的意見。
關鍵詞:致善教育;小學;立體閱讀;實踐
“以善致善”是儒家哲學思想的重要部分。它主要是說,想要實現善的目的,就需要結合善的手段引導,因此,這一理念也常被稱作“以正治正”。將這一思想運用于小學立體教學實踐中,既要求教育者結合實際,采用正義的觀念引導學生,將學生培養成為素質高尚、兼具才華的人才,又需要結合實際內容,從精神層面引導學生。可見,“致善教育”理念對于教育的開展和學生素質的提升有關鍵性的意義。
筆者認為,在致善教育視野下,有必要結合以下幾點進行立體閱讀教學:
一、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提升學生道德修養
小學生生活閱歷少,在理解閱讀文本的時候,常常會受到文本復雜性的影響,難以理解閱讀文本的內容。想要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內容,教師就需要以語言文字作為基本媒介,讓學生感知文字中的信息,進而提升學生的體驗。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立體教學,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讓學生在遨游文字世界的過程中,加深對德、善等思想的認識。
小學語文閱讀講解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更加立體地理解知識的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素養教學,為學生營造一個立體閱讀的氛圍,幫助學生全面具體地認識閱讀的內容,并在理解文本之后,加深對德育知識的認識。
如,在閱讀《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的時候,雖然是簡短的敘事詩,但卻包含至善文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一些方式讓學生吟誦詩歌,朗讀完以后,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借助教師構建的情境閱讀,在讀中思考文本的深層含義。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感受到文章的美。在閱讀之前,可以抓住盲婆婆看不見的特征導入,讓學生思考,面對像盲婆婆這樣的盲人朋友時,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呢?在講解中,抓住文章的關鍵詞“樂呵呵”“替”等,幫助學生深入掌握文章的內容。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可以消除單一文字化內容帶來的枯燥感,為教學增添活力,也為學生素質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結合細節內容解讀,積極傳遞致善思想
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不同的文章,可以采用一個句子、一段內容或者是具體的情節等滲透,讓學生全面理解文本,從而挖掘其中的內涵,實現深層次解讀文本的目的。在選擇合適的閱讀素材之后,在講解中滲透致善理念,繼而實現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
《孟母教子》是一篇長輩教育孩子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展現出來的是孟母對自己孩子深深的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以這篇文章為例,通過細節的指引,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具體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閱讀文章,并指明“教”這一多音字的讀音。然后讓學生思考孟母為什么會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孟母教育的孩子是誰?這個人后來成才了嗎?帶著問題,讓學生自由閱讀文章,并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問題的答案。為了提升文本的立體性,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通過動畫的形式將具體的內容表現出來。此外,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結合文字的分析,滲透主要思想。如,在讀到“孟母終于想到一個好辦法……”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理解品讀“終于”兩個字。可以看出,這兩個字說明孟母想了很多的辦法之后才確定這一辦法,說明孟母非常關心孟珂,就像同學們的父母關心同學們一樣。通過教學,將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的“孝”“愛”等多種優秀的思想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期望,明白父母的不容易。之后,再讓學生加入感情去閱讀文章,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再讓學生細細品讀文章內容,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也進一步理解“孝”的內涵。
在小學素質教育中,“致善教育”基本理念得以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素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深度的內容引導學生,對教學的實際內容進行深度解讀,合理運用不同的方式,構建一個立體的環境,讓學生可以及時掌握文章的遣詞造句情況,把握文章的主旨,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升文化底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素質會得到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肖雅.淺談立體閱讀的重要性[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6(9):61.
[2]馬雪芳.讓閱讀“立體”起來:小學生閱讀習慣培養的有效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4(5):47-50.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