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謀龍
摘 要:明確教學目標,重視總結反思;精心設置引入,關注學習過程;營造輕松課堂,建立多元評價;利用練習錯解,感悟數學思想。
關鍵詞:明確;設置評價;感悟
當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以下兩種觀象:一種是設置了過多的無效自主交流,一節課看似氣氛濃烈,實則是制造假象,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另一種是教師從頭講到尾,學生卻聽得一頭霧水。
好的課堂教學,應體現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的和諧統一。本人整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對數學課堂教學有了以下幾方面的認知。
一、明確教學目標,重視總結反思
教師要想在有限的時間里順利地完成數學教學任務,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首先要明確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處理好講授內容與學生自主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只有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編寫意圖,我們才能在有限的時間有的放矢地進行我們的數學教學。
例如,在教學“用加減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這節課時,我是這樣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的:(1)知識與技能:理解怎樣用加減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本思路:通過“加減”達到“消元”的目的,會用加減法解簡單的二元一次方程組;在逐漸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用加減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初步經驗,培養學生觀察、歸納、類比、聯想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通過小組競賽活動,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團結協作精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一步體會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消元思想,在化“未知為已知”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在上完這節課后,我一一對照每一目標是否實現?學生獲得的知識有沒有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以落實?教師有沒有發揮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
二、精心設置引入,關注學習過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設置每堂課具體情境的引入時,問題驅動,指引應設置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設置的系列問題必須有助于引導學生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索精神。例如,在學習“一次函數”第一節函數教學引入時,我是這樣設計的:白板上展示旋轉中的摩天輪,引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提問:(1)隨著時間的變化,有很多很多量都在發生變化,如……(2)隨著時間的變化,也有不變的量,如……(3)某一時刻,某個小車的高度是唯一確定的嗎?(4)對于給定的時間t,相應的高度h確定嗎?從而引出在這一變化過程中兩個量的關系。
三、營造輕松課堂,建立多元評價
要使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就要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做到:
1.態度和藹,語言幽默
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說過:“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態度和藹可親方能消除學生的畏懼感,幽默風趣、富有啟發性的講解才能調動學生的聽課興趣。例如,我在上完全平方公式時,一名學生在課堂上直呼我的綽號,我略吸了一口氣,同學們都屏住氣息,以為老師會有一場火藥味的訓斥,我卻微笑著說:“難得你把老師的綽號記得這么牢,說明我具備反駁數學領域中一切錯誤的頭腦,我希望你也具備這樣的超級大腦,現在請你把今天老師教的完全平方公式復述一下好嗎?”一場沖突就這樣一抹而過。教師態度親切和藹,學生才會樂于親近,上課才會認真聽講,努力學好你所教的學科。
2.適時評價,建立信心
新課標提倡:應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因此在每一課的教學時,老師要關注學生對這節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的評價;對小組活動中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時的評價,對學生情感態度的評價……老師要不吝贊美的言辭、贊許的眼神,讓個體差異的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關注的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同時,通過評價得到的信息,可以幫助我們自己進行總結與反思,進一步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
四、利用練習錯解,感悟數學思想
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習的過程。數學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提出猜想、證明猜想的過程。解題“正確”,有可能只是一種模仿;錯誤,卻是一種歷程,一種很好的學習資源。教師應重視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揭示其體現的數學思想。例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為6、8,求第三邊長。錯解:第三邊長為=10。產生錯誤的原因是學生習慣了6,8,10是勾股數的說法,即意味著兩直角邊為6和8時,斜邊長為10。但這一理解的前提是6、8為直角邊,而本題中并未加以任何說明,因而所求的第三邊可能為斜邊,但也可能為直角邊。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
總之,數學課堂不應是刻板單一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善于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與交流合作的時間和空間,要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體差異,處理好學生主體地位與教師主導作用的關系。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