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梅
摘 要:語文是小學階段重要的學科,而作文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寫好作文不僅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由于當前教學模式的落后,小學生在寫作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改變落后的教學模式,將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入課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就如何將多元化教學法應用于寫作教學中進行了分析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應用策略
一、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上升,多媒體信息技術已經廣泛運用于生活之中,學校也不例外。多媒體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其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各個學校為學生在教室內配備了多媒體設施,更好地輔助學生進行學習。雖然多媒體設施齊備,但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很多教師認為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教學會浪費很多的課堂時間,不能完成教學任務,所以他們在教學中不使用多媒體。另外,還有一些教師不會操作多媒體,仍然使用落后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這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效率。為改變以上的教學狀況,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以學習五年級上冊《小橋流水人家》這一課為例,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小溪的圖片以及相關視頻資料,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小溪潺潺的流水聲,然后讓學生表達自己聽到溪水流動的感受,最后教師給學生布置課下作業,讓其寫一篇關于小溪的作文。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以及寫作欲望,而且還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寫出自己的想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掌握寫作技巧
古人曾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無論是學習語文還是其他學科,掌握技巧至關重要,學生只有掌握好學習技巧,才能快速地進入寫作狀態,從而提高寫作水平。但在當前的語文寫作課堂中,很多教師讓學生跟著自己的觀念走,教師說什么學生就記什么,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依賴教師的習慣,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不能獨立完成寫作,這樣的教學狀況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反而會導致寫作效率呈現下降的趨勢。為改變這樣的教學情況,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寫作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效率。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中《臨死前的嚴監生》這一課時,首先教師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然后隨機挑選幾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再現文中的場景,讓學生在觀看表演的過程中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寫嚴監生這個人物的,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為什么他一直在呼喊?當最后一根燈絲滅掉以后,他的表情發生了什么變化?課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就教師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出積極的評價,為學生重點講解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文中出現的修辭手法,讓學生做好筆記,給學生布置課后寫作作業,讓學生描寫自己身邊熟悉的一個人,借鑒并運用文中的修辭手法。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還能讓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效率。
三、小組合作評改,提高學生的寫作效率
作文評改是寫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寫作成果的一種認可,所以作文評改對學生十分重要。但在傳統的寫作教學中,都是教師評改學生的作文,教師單一的評改方式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反而會導致教學效率的不斷降低。為提高學生寫作效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評改。小組合作學習是在新課改的不斷改革和發展中提出來的,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例如,在作文評改中,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對其他同學的作文進行評改,小組人員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批改任務,學生可以用紅筆圈出錯別字,將作文的優缺點標注出來,然后小組成員進行討論,最后寫出作文總評語。另外,教師要在小組批改的過程中進行適當的指導,從而有效地加強學生的評改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欣賞其他同學的作文、學習他們的寫作技巧、完善自己的不足之處,而且還能增強學生的評改能力以及學生與教師、同學之間的交流,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寫出好的作文來。
總而言之,寫作是語文中的重要內容,對小學生以后的人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教師在語文寫作教學中要積極地改變教學模式,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除此之外,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理論知識以及自身的職業素養,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進一步探索和創新,讓學生喜歡寫作。
參考文獻:
[1]羅新花.淺談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拼音教學中的應用[J].好家長,2017(25):108.
[2]汪煜.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的實施及功用[J].教書育人,2016(28):50.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