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珊
摘 要: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與他們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情況分不開。為此,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就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集中他們的學習注意力。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學習狀態;注意力
教小學生,無論是什么學科的教師,對學生進行定位,有一點是大家的共識:在課堂上,很少有學生能夠保持長時間的注意。而我們都知道,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一定的注意,對教學效果而言有多重要。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一定要采取靈活機動的策略,以讓學生在課堂教學實踐當中,能夠保持足夠的注意。對于小學信息技術這門學科來說,我們教師應該采取怎樣的策略來集中小學生的注意力呢?
一、興趣驅動,吸引學生注意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筆者對此身同感受。確確實實,從一定角度來說,興趣作為一種心理傾向,它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征。而正是這種個性的需要,恰恰正是學生注意力得以有效集中的內在驅動。認識到這一點,教學實踐中,我們就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重視并有效地設計一些高質量的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可愛的鼠標”這一內容,在課堂初始,筆者是這樣設計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學們,你們仔細觀察過小老鼠嗎?你是在什么情況下對它們進行觀察的?從動畫片中,又有哪些你喜歡的老鼠形象呢?教師引導之后,讓學生自由進行暢談。在學生充分的交流之后,筆者又鼓勵他們每人畫一幅心中的小老鼠形象,看誰畫得最有神、最靈動、最能夠表現老鼠的特點來。待學生畫作完成后,筆者又引導他們交流,并對一些好的作品進行表揚。
待這些進行完之后,筆者這樣進行引述:同學們,老師也見過這樣一只可愛的“小老鼠”,老師把它介紹給你,你們愿意嗎?(這時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同意。”)這時,筆者接著引述: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新朋友,也是一只小老鼠,它人們生活中離不開,特別是它在計算機領域表現活躍,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這樣的設計,就能很快又很準的抓住學生的內心,能夠讓他們的注意力在短時間排除各種干擾,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活動當中來。
二、活動刺激,保持學生注意力
就成年人而言,要想讓他們對某個事物或者某項活動保持足夠的專注度,客觀上來說也是很難做到的。因此,我們要想在課堂教學活動當中,讓學生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無疑也是困難重重的。對于這一點,我們一定要進行仔細的分析和充分的考慮。特別是我們既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當中,盡可能保持長時間地注意,還要有效避免讓他們感到疲憊甚至是排斥。那到底該如何去做,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結果來呢?筆者認為,這就要靠一些富有創意的活動刺激來完成。
“賀新年”這一課,教學重點的確定很簡單,就是讓學生學會制作。而要讓學生學會制作,關鍵就是要讓學生對流程有足夠了解和理解。為此,教學時,筆者就主要是在引導學生如何進行制作上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在讓學生著手制作前,筆者先引導學生對計算機上的賀卡進行多角度的觀察,在此基礎上再做出富有自己個性的分析;然后,再自由談談這些賀卡制作怎樣,慢慢的引導學生自主的考慮該選用哪些制作工具;最后,筆者拋出這樣的問題:如果讓你來制作賀卡,你將如何做呢?
在具體制作過程中,先是引導學生在組內進行。這樣做主要是考慮到,讓他們在小組內進行活動,展開合作,他們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歡的小伙伴,暢談各自采取的方法以及分享這一過程之中的心得和樂趣。有利于學生充分的發揮個性,進行個性化的創作。這樣的設計,能夠最大程度的喚醒他們的生活經驗,煥發起他們的能動,讓他們展開奇思妙想的翅膀,從而創作出更新、更奇的優異作品來。
三、合作助推,凸顯學生注意力
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表現非常好,有的表現可能不盡如人意,甚至是非常糟糕,這其實都是很正常的現象。有了這樣一個認識,這對我們安排教學活動就顯得非常重要。為此,在教學活動進行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客觀上的存在的差異,做到在尊重的前提下,去滿足他們各自的學習上的期待。
教學“收發電子郵件”這一內容,在導入揭示課題后,筆者就布置給學生一個任務:要求學生憑借電子郵箱發郵件給老師、父母或者自己的小伙伴。這一活動,表面上看是發郵件,其實并非這么簡單,學生要想發出郵件,首先要解決登錄這樣一個問題。問題提出后,學生就嘗試著相關登錄郵箱的操作。從教學實踐來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表現差異較大,很多學生登錄郵箱速度顯得較慢,于是,筆者就適時的安排一個合作學習的活動:在登錄過程當中,容易出現哪些問題?這樣的問題,單靠學生個人,顯然是不能夠回答好的,這就需要采取合作的方式。
從采用的實際效果來看,很多學生都能夠以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而這些都從不同側面說明,正是由于采用這樣的方式,才使得學生們的注意力得以充分集中。
綜上所述,課堂上讓學生保持足夠的注意力,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率,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主性,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1]薄俊生.學一生有用東西[J].素質教育大參考,2009(10B):63.
[2]楊浩.從“心”開始[J].實踐新課程,2007(9):13.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