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治漢 朱偉鋒
摘 要:縱觀小學高年級段這一群體發現,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的現象已經越來越明顯,越到高年級,其差距也隨之增大。細細思考,這種差距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學生自身的原因,可能是老師的問題,也可能是班風的問題,或者兼而有之。這種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現象是怎樣出現的,如何才能避免這種現象?為此,就小學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現象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兩極分化;對策
一、形成兩極分化的原因
(一)學生因素
剛剛進入學校時,學生都是一張白紙,但因為智商的差異,小學低年級段就已經出現了學生學習的差異,隨著從一年級升到六年級,隨著數學知識由形象轉為抽象,這種差異越來越突出;此外,由于基礎水平始終薄弱,使得學生開始厭惡學習數學,加上學生學習態度的不同,都是產生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
(二)教師因素
一般情況下,在老師任課的安排上,學校采用的都是“一條龍”形式,倘使老師不及時學習,那就可能會導致“水平不足”的情況。低年級的老師不清楚高年級教學的具體情況,講課時,勉強把知識灌給學生。至于學生有沒有吸收,教師往往不去關注,對數學知識的拓展達不到高年級的要求。而高年級老師對學生學過的知識點也不清楚,對整個教材的設置、體系、內容等不熟悉,這定會在教學時要么出現“斷層”的現象,要么出現數學知識點的“錯位”。對于低年級的教學現狀,如今有些高年級老師不清楚。在幫助學生解答疑惑時直接采用數量關系來解決;在解方程的教學時,為了增加學生的知識,講解了未知數在減數的位置、除數的位置類型的方程,這是可以接受的,但采用四則運算的關系去解決,這些教法有失偏頗。
二、解決兩極分化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師水平
1.要加強教研組內的探討,積極發揮團隊的力量。我們日常開展的評優課都是任課老師提前做了充足的準備,不太容易聽到真正的常規課,而每一位老師的課堂調控藝術、數學知識的積累、隨機應變的能力都是從平時的每堂課中體現出來的。所以,筆者建議每位老師要一直努力,保持空杯心態,多聽聽老教師的課,教研組長還可以根據組內的情況、實際需求多組織一些這樣的常規課,增加相互學習的機會。
2.進行反復訓練。盡管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其中部分學生接受能力差,[1]即使當時記住了,但是課下不及時復習,時間長了,就會忘記。或者當時只是聽懂了,但是沒有掌握,即便是掌握了,也不會運用。為此,筆者認為,應加強多元化練習。有的老師認為,多元化的訓練會讓學生反感,那你為什么不在知識點不變的前提下,變換一下訓練的方式呢?例如:在開展圓的面積的訓練時,第一節課可設計最基本的訓練;為了讓學生不排斥,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第二節課即可進行變式訓練,既知道圓的半徑、圓的直徑、周長,同時也知道面積,讓學生說一說其對不對。
(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1.個性化教學。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數學基礎、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都不同,這就使得教師不能用同一個模板要求學生。因此,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學方法、練習的選擇以及問題的設計都要照顧各個層次學生的需要,使他們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例如:練習題的設計環節要考慮三個方面:針對基礎生,教師主要使他們掌握“雙基”。[2]主要是本節課知識點的基本應用;針對中等生,主要是強化他們的“雙基”。這一層次應是新知識與舊知識混合,難度中等,題型靈活性強,既能復習舊知,又能強化新知。針對優秀生,主要是發展他們的智力,使他們更上一層樓。這一層次難度較大,有很多陷阱。
2.分層布置作業。對于作業的布置,一直以來,很多老師都是布置一樣的作業,作業完成好的,老師會獎勵他們一個笑臉。大多數情況下,教師都忽視了學困生這個群體,學困生每天作業中出現大量錯誤,極大地削弱了其學習數學的信心。我認為,不管是作業本,還是輔助練習都應該分層要求,學困生只做基本題,中等生多做幾道自選題,優生還可多做課外探究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有針對性地輔導
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因此,必須對癥下藥,具體原因具體分析,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輔導措施。每位老師要對后進生做到鼓勵引導,從而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除了教會他們在課堂上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學會“表達”外,老師還要多關注他們,課堂上多讓他們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課后要做到一對一的精心輔導,包括試卷的面批、作業的面批等。同時對于作業的布置,特別是試卷,一定要做到分層布置,讓他們漸漸地進步,急功近利的想法是要不得的。
總之,針對兩極分化的現象,教師必須重視。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秉承以生為本的理念,不斷地與時俱進,不斷地提升自我,同時,要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倪現杰.淺談如何縮小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兩極分化”現象[J].新課程(小學),2015(2):173.
[2]左雨峰.合格的教師不拋棄“學困生”[J].讀與寫,2014(7):19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