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全
摘 要:語文是一門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科,語文教學不應該只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還應關注生活,貼近生活,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生活。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回歸生活的必要性以及實施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生活
早在20世紀,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提倡發揮現實生活在教育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在我國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生活與教學之間的關系也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語文作為一門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科,更應該從生活實踐中汲取營養。然而,由于我國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體制的限制和束縛,在當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盲目進行語文知識傳授和語文技能訓練的現象,教學內容偏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過程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工具。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審視生活,關注生活,貼近生活。
一、小學語文教學回歸生活的內涵及必要性
所謂教學回歸生活就是指教學應該與學生的當下生活緊密聯系,在教學中喚起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已有生活、知識經驗,使其在真實的情景中理解學習內容,改造已有的經驗,建構新的知識。具體來說,有三個層面的含義:首先,要將與學生相聯系的生活資源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其次將當前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聯系,使學生通過已有經驗、感受或知識、技能的遷移來建構新的知識內容;其三,教學過程應成為學生生活過程的一部分,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并產生真實的體驗,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應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現實生活的變化,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不斷發展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源于生活的,課堂教學理應以生活為起點,讓語文學科的外延與學生生活的外延相符合,讓教學內容聯系實際,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好地揭示語文的內在含義,引導學生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和生命活力,賦予語文教學更大的生機。
二、小學語文教學回歸生活的實施方法
(一)觀察生活,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小學生的認知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維,而有些課文中描述的人和事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導致認知出現一定的偏差;有些課文雖然描述的是學生生活中常常見到的事物或現象,但由于熟視無睹或缺乏認真觀察的精神,導致學生認識不全面。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引導小學生關注自己身邊的事物,仔細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在直接觀察和感觸中建構對于生活和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于一些課文中與現實生活時空距離較遠的事物,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將一些學生感到較為陌生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擴大學生的語文視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二)表現生活,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
小學教材中的課文內容都是對生活的文字性描述,由于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純粹的文字性學習容易讓他們感到枯燥、厭倦。如果教師能夠將課文中的文字還原成真實的生活,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下去學習語文知識,直觀地去感知課文中描述的事物和現象,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學習一些人物較多的課文時,可以將課文改編成課堂情景劇,讓學生化身為文中的主人公演一演、說一說,把枯燥的文字轉換成生動具體的人和事,在參與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中認識人物的性格特征,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在學習《負荊請罪》一文時,讓學生扮演不同的人物,在表演中全面認識廉頗和藺相如兩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學生順利地跨越了時空界限,在生動的情境下去感悟課文。
(三)體驗生活,加深語文學習的感悟
語文教學要真正回歸生活,就應該積極拓展開放性的語文教學空間,將語文學習作為生活中的一個特殊內容,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實踐中去主動體驗,主動感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發現,去探索,獲得更加真實、直觀、具體的認知。作為教師,要積極組織一些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真正融入生活,體驗生活。例如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布置一些動手動腦的實踐作業,可以讓學生幫助家長做家務、干農活,也可以指導學生種植花草、養殖小動物,在種植、養殖過程中觀察動植物的生長情況和特性,并通過借鑒相關書籍或文章寫出自己的經歷和體會。
總之,語文教學應密切聯系生活,回歸生活,充分激發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性、積極性,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的自我判斷和自我情感體驗,讓學生的生活作為語文學習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李美錦.如何使小學語文教學回歸生活[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6(2):52.
[2]高春艷.讓小學語文教學回歸生活[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29):2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