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都孜·芒蘇爾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而語言又是溝通各民族關系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漢語的運用,成為必不可少的語言。少數民族的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一、二年級小學生的實際語言情況,有的放矢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為小學生構建有效的語言環境,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模式,從學生最基本的日常用語入手,為學生提供詳盡、系統、規范的漢語,促進小學生與他人的雙向互動交流,鼓勵小學生敢說漢語、喜歡說漢語,從而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小學的漢語口語能力。
關鍵詞:少數民族;小學;漢語;口語能力
漢語是我國的基礎性語言,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和溝通的重要工具,在各民族進行交融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生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只能在學校里運用漢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而回到家里后,缺少使用漢語的語言環境,與家長之間仍運用本民族語言進行交流,所以導致小學生漢語口語能力的提高嚴重受阻,面對這些實際問題,引入漢語、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刻不容緩。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加強在校期間對學生的漢語訓練,為學生提供一切利用漢語交流的機會,創設各種有利的教學環境,有針對性地拓展學生使用漢語的范圍,督促和引導學生在家里進行漢語練習,營造家校步調一致的學習氛圍,從而全面提高學生運用漢語的口語能力。具體的教學策略如下:
一、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話,為提高漢語口語能力奠基
剛剛進入小學的孩子們,處于語言表達的關鍵時期,在這一特殊的學習階段,推廣和使用普通話是當務之急。小學語文教師要牢牢地把握住這一時期的重要性,以語文學科為契機,以日常生活為突破口,引導學生主動地運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在學生運用普通話的過程中,必須以尊重本民族語言為前提,尤其注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要讓少數民族文化代代相傳,從而實現真正意義的文化繼承和發展。比如:在小學生回到家里后,盡量用普通話與父母進行交談,可以把語文教材中學到的語言運用于日常生活中,但是需要注意一點,那就是必須運用簡短的普通話,能讓父母聽得懂,像今天早晨吃什么呀,爸爸媽媽晚安等等一些日常用語,不僅能溝通與父母的關系,還能引導父母使用普通話,以實現漢語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運用,為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更好地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和演進。
二、激勵學生學說漢語,培養學生口語表達的良好素質
一、二年級的孩子,年齡比較小,漢語口語表達不清楚,不愿意與他人進行主動的交流與溝通,甚至害怕運用漢語,習慣性地運用本民族語言與他人進行對話,在自己所熟悉的語言中,有效地克服學生的自卑和緊張心理,然而這樣的語言環境,無法矯正學生的漢語錯誤,導致學生漢語口語能力較低。結合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漢語使用中的弊端,小學語文教師應從學科入手,讓小學生敞開心扉,積極運用漢語,在學生運用漢語的過程中,多采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增強學生使用漢語的自信心,使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質,以促使學生漢語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學習“愛”這個字時,為了強化學生對這個字的理解和認識,教師可以組織多種有效的形式,讓學生發表對愛的看法,有的孩子可能開始不敢說,有的可能覺得本民族語言表達得更清楚,這時候教師必須給予必要的指導,多鼓勵學生運用漢語表達自己對“愛”的感受,為學生營造最佳的口語能力提高的氛圍。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課,促進學生口語能力的提升
朗讀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大特色,更是小學生口語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徑,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會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藝和智慧,通過大聲的朗讀表達自己的心聲,顯示學生漢語運用的基本情況。在此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根據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各種狀況及時進行調整,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漢語運用技巧和方法,大聲地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在熱情的朗讀聲中感悟漢語的魅力,讓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和施展。比如:每天早讀時,讓學生朗讀《弟子規》或《論語》等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讓學生在朗讀中不僅學到很多的學習經驗和實踐性的道理,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語文是延續漢語的重要學科,在學生接受漢語、訓練漢語、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提高小學生的口語能力成為當前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運用上述方式,想盡一切辦法提高小學生的口語能力和表達能力,綜合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策略,針對少數民族地區漢語運用中出現的問題,促使小學生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都主動地應用漢語與周圍的人進行交流,凸顯漢語的重要性,從而促使小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最終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繁榮。
參考文獻:
[1]劉隴麗.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語文國語口語交際教學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
[2]王美娜.少數民族小學生國語口語能力提高的教學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