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靜
摘 要:藝術欣賞是指人們在接觸藝術作品過程中產生的審美評價和審美享受活動。在美術課程實施中,美術欣賞教學是美術教學的三項內容之一,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審美實踐活動進行熏陶與歷練,由文化而認識美術與由美術而認識文化在課堂上并行互融,達到提升審美能力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美術教學;美術欣賞教學;審美;文化
藝術欣賞是指人們在接觸藝術作品過程中所產生的審美評價和審美享受活動。人常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同一幅藝術作品,每個人的感知、體驗、理解、想象、再創造等綜合心理活動不盡相同,審美經驗越豐富,審美能力越強。
一、學會用慧眼去感受藝術
美術欣賞教學是美術教學的三項內容之一,與繪畫、工藝教學組成完整的美術教學體系。美術教學中美術欣賞課的特點,首先是需要用眼睛直觀地去看,從審美的角度講藝術,美術又稱視覺藝術,一切都以視覺感官為接納點,在視覺器官接收到信息后,由于觀賞者自身的視覺感受和審美的差異,面對同一件作品就會從不同角度及層面去分析,從而得到不一樣的評價。
人美版的小學五年級美術教材上冊《認識抽象畫》一課,就是通過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知名的抽象畫作品來引導學生欣賞分析抽象畫。抽象畫很難被人理解,單單從作品表面分析,因為它的無章法及個性化容易使學生對抽象畫藝術家產生懷疑和誤解,認為創作就是隨意地胡來,不值得欣賞和思考。抽象的作品從表面上看生僻、艱澀,很難看出畫中畫的是什么,我們要從事物最本質的層面去認識它。要把生僻的作品形象化,就可以把藝術家的成就介紹給學生,講述他富有傳奇色彩的生平經歷,從現實出發了解藝術家生長背景、個性及其作品。教材中蒙德里安的《有紅、黃、藍、黑色塊的構圖》油畫作品中,嚴格地只用紅、黃、藍三色以及黑色、白色,圖形的邊緣也都是直線,是一幅極具活力及創造力的作品。色彩的張力使這些絕妙的圖形顯得緊密,粗細不等的黑色邊界線包含著完美的平衡。這與蒙德里安的宗教信仰有關系,他相信自己看到的山水、樹木、房舍都有潛在的本體,他的本意就是要把隱藏在其中的結構畫出來。蒙德里安本人多次說過:“畫作中那些矩形并不是隨意安放的,它們構成的圖案是平靜的,遠離緊張。”因為“抽象畫”的本意就是因種種哲學觀點、社會經驗產生的,相比于去探討它的創作過程有什么方式方法和規則,不如更直接去了解一下它們所探討的問題,包含了哲學、美學、理性、判斷力等諸多因素,這才是引導學生欣賞抽象美術的一種正確的思維方法。
二、從藝術作品中探索文化價值
藝術是文化的一部分,是表現文化的一種形式,是傳播文化的工具與手段,它和價值觀、信仰、語言、知識、傳統等都是相融合的。
人美版的小學五年級美術教材上冊《中國龍》一課,指出龍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想象、創造出來的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如果學生對圖騰產生的遠古文化背景不了解,那欣賞層面會僅僅停留在形象及紋樣這些表面的形式上。依據中國遠古文化遺跡的發現去追溯圖騰文化的來世今生,圖騰產生于原始巫術禮儀活動中,原始人取用獸肖局部的爪、毛、皮、角、骨、血裝飾在身上,或把獸肖的形象刻在木材、金屬、石上,或涂繪在自己和同伴的身體上,既可以“辟邪”,又可以在部落之間作戰時借此加強自己部落人員的信心,慢慢地就演變成為能提升部落凝聚力和信心的“圖騰”象征。代表著最早期的遠古中華文化的女媧伏羲,在遠古人們的觀念中,都是巨大的龍蛇。古代文獻《山海經》中曾有描述:“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胺脖鄙浇浿?,自單狐之山至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從中國遠古文化遺跡中發現,蛇早已作為遠古華夏氏族部落的獸肖崇拜圖騰而存在于人類文化中。以蛇圖騰為主體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勝、合并、融合其他的氏族部落,不斷合并其他部落的圖騰,是在以蛇的形象為主體的基礎上,添加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鬣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子、魚的鱗和胡須等等多種動物的特征而創造出來的。于是漸漸演化成了一條“龍”,成為遠古中國各氏族部落、聯盟共同的觀念體系的代表標志,一直延續到現代文明。從歷史遺跡和文獻方面探索分析引導學生,那么他們對龍文化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并能激發他們內心磅礴的民族自豪感。
藝術表現情緒,優秀的美術作品都具有情的感染與美的享受。欣賞一幅畫、一件工藝品、一座建筑跟看一本書、讀一首詩、聽一首歌差不多,對藝術的理解處處指向人生。美術課程中設置了關于欣賞中國古代繪畫作品的內容,更是一個逐步深挖古典美學文化背景的過程。中國的古典美學包含著獨特的東方審美,中國畫所表現的境界意蘊,生發于中華民族的基本哲學。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它將宇宙和人生視為一大生命,在這種哲學背景下產生的美學,追求的就是一種意境。從萬物中去尋求無限的生命真諦,從筆墨意境中感受東方哲學的美。在宋元畫家的山水花鳥畫里,畫家運用抽象的水墨在無邊的虛白上摹寫一山一石、一花一樹、一人一水,用簡淡的表現手法展現了一個“靈的空間”。道家的妙、神、清、逸,儒家的浩、雅、中、正,禪的靜、空、悟、能,都能從前人的筆墨氣韻中探究和體蘊,國畫藝術中所體現的審美標準和表現形式也正是這種母體文化的體現。
美術在文化的視野中具有雙重意義,即是文化的門類,也是文化的載體。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通過美術欣賞課帶領學生從古今中外各類美術作品中汲取美的知識,并通過一定人文背景的襯托,深入地感悟智慧含量豐富的悠久歷史文化神韻,引導學生追求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術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04.
[3]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