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娜
【關鍵詞】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借鑒;指導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7—0093—01
“習作例文”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借鑒、模仿的作文,一般來說,習作例文都比較淺顯,語言、情節和寫作方法貼近學生實際,便于學生學習。這是學生學習寫作的第一步,能為學生以后的寫作打下深厚的基礎,并有效提高教師作文教學水平。下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一、緊扣課文,引導學生“入格”
怎樣借鑒課文去指導學生寫作呢?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作者寫什么,怎么寫,如何寫好”認真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結合課文引導、指點,在教學中緊扣知識點、能力點、借鑒點等幾個方面的訓練要求,加強訓練,以期實現“例文示范——討論方法——模仿遷移”訓練思路。1.知識點。一篇課文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有很多,如精彩的片斷、修辭手法、習作技巧和寫法借鑒等方面,但不能面面俱到,一篇文章只能突出重點。在教學《小蝦》一課時,筆者讓學生仔細閱讀片斷,抓住小蝦吃食時的語段,引導學生抓住“先……然后……再……接著……最后……”學習如何將一件事情按順序表達出來的寫作方法。2.能力點。每教一篇文章,教師都要尋求訓練學生某種能力的最佳點,使學生每走一步,都有寫作上的收獲。如,在《五月的槐鄉》中“五月槐鄉”是槐花的季節,更是孩子們的季節,引導學生體會為什么說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從而讓學生在質疑中領會作者表達意圖。就這樣,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指導緊密結合起來,成為閱讀課堂中的習作訓練點。3.借鑒點。聯系學生實際,選準課文中讀寫可借鑒的地方。如,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能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外貌或肖像描寫存在很大的困難,于是引導學生抓住《翠鳥》一文中對翠鳥“先總后分”的描寫進行賞讀,體會作者語言的生動“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腰上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并要求學生背誦積累語言,為仿寫做好鋪墊。
二、細化指導,引導學生“出格”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與寫作技巧。”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作的依據,及時讓學生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練習,效果才會顯著。1.以課文寫作方法為指導進行仿寫。但作為一名小學生,要想提筆就寫出一篇優秀的文章難度確實很大,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寫作,頭腦中即使有語言有內容去表達,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把這些內容怎樣用語言組織起來,條理清晰地表達出來。所以課文的學習就給他們提供了范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拐杖。如,學習了《桂林山水》,學生就可以仿照課文寫《可愛的校園》《美麗的西湖公園》等等,有了課文作者的示范,學生在進行寫作練習時就掃除了畏難情緒,降低了寫作難度。2.以課文內容為依托激發寫作欲望。教材中所選編的課文內容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精品,許多課文讀后有的能給人以遐想的空間,有的給人以深深的啟示,這些課文內容可以為我們的寫作提供廣闊的空間。《只有一個地球》的學習激發了學生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在尋找寫作點時,學生們思維非常活躍,有的學生準備聯系課文內容結合搜集到的資料,寫一份保護地球的倡議書;有的學生想以地球母親的口吻,給人類寫一封信,訴說痛苦以及人類可能面臨的災難;還有學生準備從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物種的角度向人類發出保護地球的呼吁。看來,只要教師結合所學課文內容給予適當的引導,學生的寫作潛力就會被激發出來。3.以課文空白處為抓手續寫故事。許多課文的結尾意猶未盡,戛然而止,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教師要善于利用這種有效的資源讓課文為寫作服務。如,《窮人》一課作者將深深的情感融入每一個文字之中,使我們為桑娜和漁夫的善良品質所感動。課文結尾以桑娜拉開了帳子作結尾,留給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這時,可順勢引導學生,拉開帳子后,漁夫看到了什么?再后來,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如何?展開合理的想象,續寫課文。既補充了課文內容,為學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又創造了一次練筆的機會。
作為教師,我們應把平時的課堂教學和習作訓練緊密結合起來,以讀促寫,學生才能在讀與寫的訓練中提升語文素養。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