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李春
【關鍵詞】 物理教學;探究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090—01
初中物理教學對學生而言是一門新學科,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在物理教材中,定律、定義等都是前人已經證明了的。今天學生的學習就是在驗證前人的科學發現,所以在教學中很多內容都涉及實驗。在新課改及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生的動手能力、親歷科學知識建構的過程都是大力倡導的理念。所以初中物理教學中,實驗是一大部分內容,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成為實驗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一、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現狀
目前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的現象。課堂教學顯得沉悶,教師的講解缺乏趣味性,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學習停留在表面,學生的思維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沒有得到徹底轉變。在課堂上,教師依然掌握著課堂教學的主動權,不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對待;缺乏必要的師生、生生之間的雙邊互動,課堂教學以聽為主,偶爾有實驗,學生也是看實驗,考試時背實驗。這樣教學,不能保證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所以需要教師進一步改進。
二、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1. 精心提問。問題是探究的起點,探究離不開問題的發現和提出。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所學新知識與原有知識之間產生沖突。且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始終扮演創設問題情境的角色,使學生通過對自然、生活、實驗等現象的觀察、調查等,形成強烈的好奇心,并對此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
以“摩擦力”一課的教學為例,首先就應明確其探究的主要是物體的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手伸出,并用不同的力度在課桌、書本和衣服上滑動,引導學生思考帶來的是什么樣的感覺,最終使其通過觀察和實踐感知問題所在,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
2. 與學生緊密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演示實驗本來就是教師利用課堂時間為學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時又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種方式。在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中,課堂演示實驗一般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僅僅是旁觀者,而且很多實驗學生根本看不清,特別是后邊的學生。這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礙了學生智能和潛能的發展,直接影響學生實驗心理素質的提高,也不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不能把學生當作被動接收的“倉庫”,完全沒有發揮出演示實驗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師要在演示的同時引導學生觀察,不斷啟發提問,讓學生分析、討論,使實驗結論合情合理地被推導出來。演示實驗時,還要注意不僅要現象清楚,而且還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想方設法增大演示實驗的可見度。投影放大、機械放大、自制可見度大的儀器進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甚至在實驗操作中讓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充分了解實驗的內容,多次重復,以加深印象,鞏固記憶。
比如,在進行“馬德堡半球演示”時,先讓兩個“大力士”上來拉,不能將兩個半球拉開。打開活塞,讓空氣進入半球中,再讓兩個力氣最小的學生來拉,卻很輕松地將兩個半球分開了。兩者進行對比,說明大氣壓強不僅存在,而且還不小,全體學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將習題改為實驗探究型練習。新課改后出現許多實驗探究型習題,有的只要求填寫控制某個變量、填寫現象、數據或結論等,筆者常把它們改變要求。比如,有一道選擇題是有關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的,具體題目如下:
關于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加潤滑油可以使接觸表面分離,從而減小摩擦
B. 在機器的轉動部分裝滾動軸承,是為了增大摩擦力
C. 在站臺上候車的旅客要站在安全線以外,是防止摩擦力過小帶來危害
D. 鞋底刻有花紋,是為了增大接觸面積,從而增大摩擦力
D選項提到了接觸面積大小的問題,做完這個題目后,為了讓學生理解摩擦力和壓力大小、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有關外,究竟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無關系時,筆者把它改造為一個實驗探究課題,讓學生探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積大小的關系”。在實驗室提供器材,并帶學生到實驗室去做實驗。從猜想到探索方法、完成實驗、得出結論,整個探究過程都讓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經過探究,學生不但理解了摩擦力和接觸面積的大小無關這一結論,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