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英海
【關鍵詞】 數學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7—0107—01
自主學習屬于一種現代學習方式,和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這種學習方式符合當今教育發展規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使自我認識不斷提升,掌握更多的學習技能,從而獲得全面的發展。本文主要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培養方式進行論述,對于相關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促進我國小學數學教育更好發展。
一、強化小學生的問題意識
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并且積極思考問題。通過問題的思考可以加快學生數學知識的自主展示,使小學生的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小學生提出了沒有任何價值的問題,或者提出的問題并不正確,教師也不能直接了當地進行批評,這對于他們的提問積極性會造成打擊,更不能嘲笑、諷刺,需要有效引導,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強化。
例如,在學習“四邊形”的時候,這部分知識涉及到四邊形和特殊四邊形的知識,教師引導學生對于四邊形的特征進行觀察,首先需要讓小學生對于長方形進行觀察,明確長方形的長和寬的特點,組織學生利用直尺進行測量,從而可以獲得準確的長方形長和寬的長度,進行分析。學生可以明確長方形的長度是相同的,而寬也是相同的。最后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勇敢地提出問題。實踐證明,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實現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
二、改進教學方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如果具備一定的學習興趣,那么就會主動進行鉆研。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他們無法長時間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其他新鮮事物很容易對他們造成影響,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小學生無法長時間對同一件事物給予關注。在傳統數學課堂當中,教師可以在黑板上標出知識點,學生只是機械地去記筆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并沒有產生學習興趣。對于這種教學情況,教師需要將教學方式進行改變,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此外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學習“乘法”的過程中,教師不能仍舊利用傳統教授方法,可以組織學生操作,以此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教師可以在箱子當中放入三個乒乓球,然后再放進三個,隨后在另一個箱子當中一次放入六個乒乓球,讓學生分別數兩個箱子當中的小球數量。讓學生明確一次性放入六個乒乓球,放兩次三個小球,最終數量是相同的。這樣有第一次放入的乒乓球數量乘以2次,就可以知道教師最后到底放入了多少個兵乓球。
三、引導學生在多個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于學生的引導。筆者認為,應結合實際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學習“時、分、秒”的相關知識當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三者的轉化關系。比如一節課是45分鐘,讓學生結合鐘表指針,算45分鐘是多少秒,引導學生將分鐘轉化為秒,45分鐘×60秒=2700秒,然后列式計算。
四、持續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
學習屬于不斷持續的過程,很多學生自身心理素質不夠好,對于學習可能會產生厭倦的感覺,出現學習水平過低的問題。自主學習的主體就是學生,但是教師也不能完全放任學生毫無章法、盲目進行,需要適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果學生出現松懈的情況,需要立即進行點撥;如果學生的學習充滿了積極性,那么教師就要多加鼓勵,讓學生愿意自己去解決問題,更加熱愛學習數學知識。
總之,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時候,不是單純地讓學生自由學習,需要采取科學的方式培養他們的能力。自主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當中,教師要通過數學實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學生形成這種能力之后,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升后期的學習效率。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