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寧 李峰 潘達



摘要:隨著社交網絡軟件的迅速發展,高校學生群體的社交網絡在學生管理中起到的作用日益凸顯。在高校學生群體中,“意見領袖”是影響群體思維導向的關鍵人物。文章基于公安院校學生的社交網絡,通過Pajek軟件標定出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和“孤立點”,并針對社交網絡中“意見領袖”和“孤立點”的特點,對公安院校學生管理工作進行了實證分析,給出學生管理建議,為公安院校學生管理者提供一個新的管理視角。
關鍵詞:意見領袖;社交網絡;學生管理;公安院校
如今,社交網絡軟件迅速發展,學生思維呈現多元化,其社會交往也更為復雜。這無疑增大了高校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可能導致現行的管理模式在社交網絡背景下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在高校學生群體中,“意見領袖”是影響群體思維導向的關鍵人物。對于高校學生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如果能了解學生群體的社交網絡,找到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并加以有效引導,將有效地提高高校學生管理水平。根據學生的社交網絡情況,管理者能夠了解其日常交往情況,通過對“意見領袖”的合理引導,發揮意見領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力,可以端正學生群體的思想傾向,提高管理效率。這種基于高校學生群體社交網絡及“意見領袖”的管理方法能夠節約管理的成本,更可以在現有的資源上解決甚至預防更多的新時期管理問題。
本文將高校學生和社交網絡相結合進行分析,并以意見領袖為關鍵點,討論基于社交網絡的高校學生管理方法。在社交網絡媒體迅速發展的新時期,通過社交網絡分析將學生群體的社交網絡模型化,通過網絡特征分析的方法標定高校群體中的意見領袖及孤立點,根據定量化的分析給出高校學生管理建議,為管理者提供一個新的管理視角。
1社交網絡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
1.1信息傳播速度快,管理滯后
受學制因素的影響,高校學生意見領袖這一群體的流動性較高,與之相對應的受眾流動性也較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信息的不一致性顯而易見,輿論的引導力也有一定局限性。此外,除了小部分在現實生活中也具有威望和公信力的學生干部,大部分的社交網絡意見領袖都不太習慣表露自己的真實身份。甚至還有小部分人為了吸引受眾的關注和推崇,發表言論尺度過激的觀點,甚至對觀點不同者進行攻擊。而各高校在這方面的管理相對滯后許多,缺乏針對社交網絡中學生言論的有效管理監督機制。在信息傳播速度如此之快的現狀下,一旦出現緊急情況,難以在短時間內做好充足的應對措施和應急處理。
1.2信息來源碎片化,真假難辨
在自媒體時代下,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出現,將話語權與表達權下放到了個體手中,學生在社交網絡中可以自由發表意見,這無形中加大了管理者全面收集學生意見的難度,管理難度相應提高。由于大部分學生意見領袖未經過專業的媒體知識技能訓練,其發表的意見無需經過主流媒體把關,與傳統主流媒體相比,學生意見領袖發布的觀點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學生的社會閱歷尚且不足,甄別信息的能力有限,發布的觀點魚龍混雜,成為假新聞和謠言滋生的溫床。
1.3社交網絡影響力強,管理效果差
在社交網絡中,自媒體的傳播深度和廣度已漸漸超越傳統媒體,且自媒體意見領袖的受眾甚廣,三言兩語都能產生鋪天蓋地的擴散效果。與一般的“微博大V”相比,高校學生意見領袖在網絡上的表現更為單純,也更為克制。學生的社會閱歷較為簡單,也很少采取營銷手段,或是調用水軍。因此,其發表的觀點傳播的范圍一般不會特別廣,往往局限于現實生活與社交網絡平臺的交匯與延伸地帶。但是,由于學生意見領袖傳播的信息往往與現實生活中的集體利益密切相關,能在極大程度上激起受眾的共鳴,得到眾多“點贊、評論、轉發”的反饋。其相對于一般信息來說傳播更加深遠。
1.4學生情感寄托于網絡,難以發現
社交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人際往來、傳遞信息的平臺,高校學生的微信用途主要有以下三種:聊天、朋友圈互動和獲取資訊。學生通過添加好友來建立朋友圈等社交網絡,在朋友圈中通過“評論、點贊、轉發”等方式與好友進行互動。但由于網絡自身間接性、隱蔽性的特征,也產生了學生社交組織性差、管理者監管力度弱、監察機制缺乏等問題。學生寄托于網絡媒介的情感,不像現實生活中那么易于發現,導致管理者難以建立合適的監管機制與互幫互助機制。
1.5涉警輿情對公安院校學生的職業認知影響巨大
“仇官、仇富、仇警”的“三仇”情節是社會轉型時期我國社會矛盾的聚焦點,也是社會輿情熱點事件最集中爆發的領域。隨著中國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此同時,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各階層矛盾也變得尖銳起來,傳統的官民矛盾、貧富矛盾、警民矛盾,在社會轉型期呈現愈加外露之勢。如果某一熱點事件牽涉到“官、富、警”,再加上部分媒體避重就輕的“標題黨”炒作行為,此事件將會立刻凸顯出來,成為社會公眾持續關注的熱點新聞。如果公安院校學生對于該類輿情中涉警問題的認知有失偏頗,其職業認知將會受到嚴重影響,公安隊伍文化受到的打擊與影響也會越來越大。
2 學生群體社交網絡分析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共有140名學生參與,其由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某學院同一年級內四個班級的同學組成。參與同學均為自愿參加,且數據采集也得到相關管理者同意。
2.2 研究方法
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是社會網絡分析的一個重要參數,是刻畫節點中心性(Centrality)的最直接度量指標,也能夠反映一個人在某個社會網絡中的重要程度。如果某節點的點度中心度越大,則意味著這個點所代表的人在網絡中就越重要。假設對于一個擁有n個節點的無向圖,節點i的度中心度是其與余下n-1個節點有直接聯系的總數:
其中,C_i表示節點i的度中心度,xij=1表示節點i與節點j有直接聯系,否則,xij=0,每個節點不能與自身有直接聯系,故i≠j。
2.3結果分析
通過Pajek軟件處理后,分別給出了1~4班,以及整個學年的社交網絡結構,如圖1~5所示。另外,通過對每個班級得分的統計和對網絡的分析,分別給出了每個班級的平均度中心性,如表1所示。基于該指標,通過聚類方法,給出了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和孤立點。例如,在1班中,意見領袖是20、13和2號所代表的同學,孤立點為31和34號所代表的同學。在4個班級中,平均度中心性最高的班級是2班,其核心凝聚力較強,而4班的平均度中心性最低,班級中的孤立點也較多。
3管理建議
3.1充分利用社交網絡,傳播“正能量”
通過社交網絡分析,管理者可以直觀且定量地把握學生群體社交情況,并對不同的社交情況進行特殊性分析,對癥下藥,從而達到傳播“正能量”的目的。如果其社交網絡結構過于松散,核心凝聚力不夠強,管理者可以采取合作項目等方式,針對社交網絡的薄弱部分進行發展完善;如果社交網絡反映出小群體互斥、惡意孤立等現象,學生群體內部矛盾突出、影響惡劣,管理者也可通過社交網絡關系圖來進行及時的了解和調整,爭取將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
3.2把握“意見領袖”思想動向,變被動為主動
可以通過該管理模式來鎖定足以影響學生群體的意見領袖,并通過其來間接影響和管理整個群體。學生意見領袖作為學生群體的重要信息源,既可以促進管理者和學生群體之間的信息流通,也可以引導整個學生群體的發展。由于各種現實因素的作用,第一次被任命的學生干部不一定是足以影響學生群體的意見領袖,學生管理模式陷入這樣一種窘境——學生干部難以引導整個學生群體,意見領袖的思想動向難以被管理者把握,此時通過社交網絡分析鎖定意見領袖尤為重要。研究者發現,在參與本次研究的學生群體中,學生意見領袖在后期的班干部換屆中往往會成為新的學生干部。管理者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分析鎖定學生意見領袖,主動將意見領袖任命為學生干部,盡早發揮其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促進作用。
3.3以學生為本,關注“孤立點”,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問題
可以通過該管理模式的社交網絡分析,準確鎖定學生群體中的孤立點并給予其必要的幫助。從在校學生違法犯罪、自殘等悲劇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學生的社交網絡結構往往存在著缺陷,容易成為社交網絡中的孤立點。從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某學院同一年級內1~4班的網絡分析來看,核心凝聚力最弱(即平均度中心性最低)的班級中,孤立點也較多,對于核心凝聚力過低的集體,管理者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如果管理者能通過社交網絡分析來提前掌握孤立點的存在,那么孤立點也能夠盡早地被給予幫助,預防校園悲劇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江明輝.“意見領袖”在學生輿情中的應用與啟示[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32):58-6.
[2]陶文昭.重視互聯網的“意見領袖”[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7(10):27-29.
[3]杜筠. 網絡傳播中意見領袖的角色分析[J]. 東南傳播,2009(5):124-126.
[4]孫茜, 劉作權. 高校學生網絡意見領袖的引導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21):34-35.
[5]文萍,馬宏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意見領袖”的培養與激勵[J]. 教育評論, 2017(3):99-103.
[6]焦紅強. 高校“意見領袖”的輿論引導[J]. 青年記者, 2015(17):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