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布拉姆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提高民族素質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小學語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學應當肩負起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任。
關鍵詞: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素質教育;教學質量
一、轉變教學思維,定位教師角色
1、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21世紀是一個知識和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教育事業將面臨著一場嚴峻的考驗。互聯網成為人們獲得信息與知識的主要途徑。顯而易見,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課程改革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目標,需要一些基本條件做保證,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條件是教師的高素質。課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鉆研教材,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尤其是要通過更新教育教學思想,建立教育教學的新理念,使得我們的教育質量盡可能地提高。走進新課程,教師的角色將由傳授者轉化為促導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獨奏者轉向伴奏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的首席”。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究性學習,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學策略也將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傳統觀念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傳道、授業、解惑”。新課標則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著眼于未來社會對國家,對國民素質的要求。一切為了學生發展,培育學生純潔品質和創新能力,塑造一個完整的人,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為主體的舊模式、舊方法、舊思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打破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轉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從而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
2、教師講授變為教師參與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課改的主旋律和重點、難點。小學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和工具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途徑很多:如課外活動、社會設計等,但最根本的途徑還是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關注是第一步,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師說、學生聽”的授課模式,死記、苦學只能培養高分低能兒,扼殺學生的激情,創造潛能就得不到發揮。心理學家研究認為:強烈的求知欲,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創造性學習先導者和內在動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高高在上,讓學生產生距離感,教師應轉變為一個課堂活動的參與者,要善于創設點亮學生智慧火花的教學情境,營造一個向自己和他人智慧挑戰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一種渴望和迫切中參加課堂教學活動,滿足每個學生成功的需要,巧設問題,因勢利導,創造機會,讓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并及時肯定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所作的努力,鼓勵學生的創新行為。
二、積極營造環境,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鍵在于拓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人把21世紀稱為“創造性世紀”,預示著國際競爭將是國家之間創造力的競爭。現在的少年兒童是21世紀的主人,他們能否成為創造性人才,將決定著國家的命運。而對于他們每個人來說,創造能力將決定其生存狀態。因為不論你干什么都需要創造,創造離不開正確的認識。思維又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和認識過程。因而獨特新穎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就成為了培養孩子創造能力以至生存能力的關鍵。
三、努力拓展渠道,全面開展語文實踐
傳統的語文教學空間往往局限在封閉的課堂上,以教室為牢、以教材為對象、以接受為法、以作業為訓練、以考試為目標。其實,語文學習的空間十分廣闊,語文能力的形成渠道非常寬廣。所以,單靠課堂學習語文遠遠不夠,教師和學校必須努力讓學生走出課堂去拓展視野、豐富生活,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把課堂上產生的疑問帶到生活中去解決。只有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會體會到學習的有用、才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才會形成有用的學習本領,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掌握學生年齡及心理特點與因材施教相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五、以趣為徑,開發一些生動、活潑且開放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合作精神相結合。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于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中國的語文教學這些年來,遭到非議不少,尤其形式主義現象嚴重,讀書不給時,訓練不落實,目標不現實,基礎不扎實。因此,造成教學走入誤區,陷入低谷。而誘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注入學習情感,利用學習意志,這將是我們教育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六、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語文教學與網絡時代相結合。
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為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勢。
教學猶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教無定法。但只要是有效的,那就是有用的好方法。作為教師,我們要敢于打破傳統教學中的一些老框框,采用更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新方法,與時俱進。21世紀已悄然向我們走來,為了適應21世紀的發展需要,我國已把教育擺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未來的世紀要求人才具有不斷追求新知,善于獨立思考,應變能力強,勇于創造等特點。在新的形勢下,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拓寬思路,加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的步伐,把學生培養成跨世紀的人才,使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有長遠的發展后勁。
(作者單位:西藏山南市桑日縣絨鄉沖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