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海
摘要:黨的十九大以來,在國家、省、市文化部門的大力指導扶持下,大慶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潛在的文化資源和活力得到了激發,各類文體設施、文化場館、文化站、村文化大院都應運而生設施完備,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已基本全市覆蓋。公共文化設施建成后,如何去吸引群眾運用并參與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公共文化;業余團隊;思考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245-02
業余文藝團隊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中堅力量,是推動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助推器,它挖掘開發的是群眾文化的根基,獲取的是群眾文化發展的活力源泉,豐富的是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是群眾文化獲得長期穩定發展的不竭動力。
一、大慶市業余文藝團隊的發展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我市現有各類群眾文藝團體495個,其中包括民族樂團、京劇票友藝術團、拉丁舞團、魔術團、合唱團、秧歌隊、太極拳表演隊、剪紙隊、鑼鼓隊、排鼓隊、腰鼓隊等群眾藝術表演團體。總人數20000余人,年均參加市、縣、區組織的各項活動3000余場;各團體自行組織的活動每年達到20多萬余場;參與社區群眾150多萬人次。其中,形成一定規模和特色,擁有演職人員超過百人的一共有32家團體,如:杜蒙縣西城社區文化活動站,在冊人員650人;西賓老干部藝術團,擁有團員600余人;天湖健身舞協會,會員400余人;稅苑廣場健身隊,隊員300余人;陽光祥和藝術團300余人。其中幾個藝術團又下設若干分團,如金秋藝術團下設歌舞團、民樂團和京劇團;老年大學藝術團下設合唱團、模特團、舞蹈團、民樂團、京劇團、表演藝術團、電子琴樂團和創作組,每個分團都可以獨立承擔演出任務。全市近200個社區全部建立了室內文體活動場所,四縣、五區全部擁有文化活動廣場,常年開展各項文藝活動。
在短短的十幾年里,我市的群眾文藝團體如雨后春筍般地成長起來,至今已遍地開花,生產了在數量上、質量上具佳的藝術作品,也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藝術人才。共獲得國家級獎項60余個,省級獎項百余個。其中,金秋藝術團創作的舞蹈“剪華婆婆”在2007年一舉奪得中國舞蹈“荷花杯”金獎;聲樂、器樂、舞蹈三個藝術門類的演員、演奏員先后獲得省級“群星獎”金獎17個,銀獎30個,銅獎20個;陽光祥和藝術團在臺灣國際交流獲得金獎,老石油藝術團獲得香港胡姬花金獎,龍鳳區東城領秀健身隊在全國中老年廣場舞大賽中取得64強;舞之韻藝術團獲得省級中老年才藝大賽金獎,老石油器樂團在省級器樂比賽獲得金獎,肇源縣京劇協會參加省二屆文藝匯演獲3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等。
二、基層業余文藝團隊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發揮的作用和自身特色
近幾年來,大慶市委市政府、大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各級文化單位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十分重視業余文藝團隊建設,根據群眾對文化活動的需求,陸續組建了腰鼓、秧歌、扇子舞、廣場舞、打擊樂團、合唱團等各類業余文藝團隊幾百支,他們在大慶市文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業余文藝團隊利用身邊事、身邊人進行自編自演節目,博得廣大干部群眾陣陣掌聲。
在特色上,因團隊種類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特色,多數團隊屬于文藝輔導性團隊,一部分團隊兼有健身性和表演性。有的團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新面貌,如打擊樂會員俱樂部,年齡最小的6歲,最大35歲。舞時年代藝術團的舞蹈成員平均年齡60歲,在肚皮舞的表演中依然動作靈巧,絲毫不遜色于年青人。業余文藝團隊的組建和經常性開展活動,有力地保護和弘揚了傳統民間文化。
總體上看,我市群眾文藝團體以先進的文化教育人,以健康的文化陶冶人,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穩定社會治安,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現在:
一是某些傳統藝術門類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如,戲曲、雜技、魔術等我市專業院團短缺的藝術門類在某些群眾文藝團體中發展良好,有些團體還獲得了國家、省、市的各類藝術獎項。
二是發揮了文化育人的作用,提升了群眾的綜合文化素質。我市群眾文藝團體深深根植于人民群眾當中,他們了解社會真情,把握時代脈搏,自發排演的文藝節目喜聞樂見,通俗易懂,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還對傳播新政策,倡導新文化,推廣新風尚起到了有利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三是促進了社會和家庭的和諧發展。一些離退休職工和企業有償解除勞動合同人員參加藝術團體,邊娛樂、邊學習、邊提高,解決了文化生活貧乏的問題,在愉悅身心的同時,減少了家庭糾紛和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家庭的和諧發展。
四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某些群眾文藝團體與企業合作,參與經濟活動,增強了企業的親和力和美譽度,對企業起到了宣傳推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三、全市群眾業余團隊建設的不足
當前,我市業余團隊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一)團隊管理機制有待加強
多年來,團隊建設系統化的制度保證尚待加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團隊發展。要實現科學管理,必須健全相關制度。團隊應加強自治,在完善自身管理以及演出、場地、經費等方面拓寬渠道,健康發展。
(二)團隊種類還應向多樣化發展
全市的業余團隊發展已經比較廣泛,很多街道、社區的團隊數量多,類別廣,很有代表性。但根據群眾文化需求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還需要從發展的高度對新的團隊組織進行培育、引導,使其在群眾文化生活和基層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后繼無人,民間文化傳承乏力
由于多年來沒有吸收新鮮血液,文化隊伍缺乏年輕的力量,我市文藝愛好者平均年齡在55周歲以上,在專業業務上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后繼乏人的現象日益顯現。一是部分團體的牽頭人藝術素養偏低,藝術活動組織能力不強,團隊組織化程度不高。二是從業人員綜合藝術素養低,演職員大多沒接受過藝術教育,只能生搬硬套死模仿,致使演出停留在原生態狀態,節目的思想性與觀賞性都不夠強,缺乏創新能力。
(四)資金短缺,發展缺乏后勁
業余文藝團體正常經濟來源主要是自籌,經費普遍不足且來源不穩定,設備、服裝、道具等條件較差,嚴重影響了進一步的發展。
四、大力扶持業余文藝團隊,使其發揮更大作用。
(一)創新管理手段
第一,從政府角度,從建章立制入手,用制度規范團隊建設。從團隊性質和方向、團隊數量、組織管理、場地保障、獎勵措施、發展規劃等方面進行規范。因正式的社團組織的審批管理屬于民政局社團辦的管理職能,可以對屬于非正式社團組織的群眾文化團隊進行業務管理,建立登記備案制度,并完善基層文化管理制度,對文化團隊組織提出相應要求,制定相應制度,通過多種管理手段引導團隊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對于有違法傾向的團隊及時制止。
第二,從各類團隊組織的自身角度,完善自我管理機制,制定社團組織章程,健全內部組織領導機構,在演出、經費來源等方面拓寬渠道,保證團隊健康發展。
(二)建立科學的工作機制
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對團隊組織科學地進行各項工作是團隊發展的基礎。在工作機制上仍需進行科學化探索。
首先,建立統籌管理機制。
目前,社會文化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時機,團隊的數量和種類逐漸增多,市文化部門和單位對全市群眾文化團隊的統籌管理需要加強,在團隊類別的多樣化、展示交流方式、輔導、培訓、輔導老師的交換交流等方面,積極引導,創新機制。
其次,建立監督和服務機制。
區、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和業務單位應分清職責,并將團隊建設納入日常管理工作,作為評定工作業績的指標之一。團隊建設的職責需要明確,應對團隊建設進行有效監管,利用評估、達標驗收等手段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成果驗收。文化館應發揮龍頭作用,積極為優秀團隊提供業務輔導和提供必要的活動場地、演出和培訓機會以及有關榮譽。
第三,建立評估和激勵機制。
根據團隊現實狀況,引導團隊正常發展,建議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從團隊成立時間、人數、藝術水平、社會貢獻、組織管理等方面進行科學評估。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召開基層文化工作會議,對獲得全國、省級、市級獎項的團隊和個人給予獎勵,對日常管理規范、活動較多、發揮作用顯著的優秀文化團隊、優秀“文化細胞”給予獎勵,交流經驗,展示成果。
第四,建立自我約束機制。
完善團隊自我管理和約束機制,制定團隊內部管理制度,從人員、活動、經費、責任與義務等方面對團隊自身建設進行完善和細化。
(三)加強團隊組織的業務輔導
文化館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骨干力量,文化藝術團隊組織是群眾從事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加強團隊的業務輔導,是發揮文化館業務輔導職能的重要一環。隨著區文化館、街道文化站改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文藝專業力量將逐漸增加,將更好地滿足群眾對文藝輔導的需求。
第一,應發揮文化館的職能,加強文化館對基層文化團隊組織的業務輔導。建立相應的輔導制度,嚴格考核,在做好全區文藝骨干(小教員)培訓的基礎上,做好“一點一人”輔導工作。確保每個業務干部完成到基層進行業務輔導的工作任務。
第二,發揮現有專業文藝團體文化志愿團、志愿者的作用,做好文化團隊的文藝提高工作,同時,培養現有各團隊組織的文藝骨干作為志愿者,做好文藝團隊的文藝普及工作。
第三,向社會征集志愿者,建立規范的文化志愿者簽約、管理、獎勵制度,建議每年在基層文化工作會上對文化館(站)優秀輔導者、優秀文化志愿者進行命名、表彰、獎勵,讓志愿服務成為文化工作中一道風景。
(四)加強文藝團隊的交流
文藝團隊的發展和提高需要學習、表演、比賽等機會,文化交流包括國內、國際交流,而我市各區縣之間,本區內各街道之間的交流應是需要進一步拓展的領域。在區級文化活動中,可以邀請各街道文藝團隊參與,在街道級文化活動中,不僅可邀請本街道團隊,還可以邀請其他街道的團隊參與,讓街道觀眾拓寬欣賞視野。特色的優秀團隊,還可以走出我市、走向全國、走向國外進行友好交流。
五、結語
大慶市歷史文化特色鮮明、影響深遠,要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有關部署要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文化大市走向文化強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推動我市產業轉型升級、城市品位提升提供文化支撐。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過程中業余團體要創新方式,不斷轉變理念,充分整合現有資源,打造文化品牌。提高站位,增強文化自信,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全市上下以規劃為引領,講究方式方法,積極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加大宣傳力度,講好油城故事,營造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氛圍,提升地方文化的競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