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克萊默夫婦》是1979年拍攝的電影,雖然距今近40年,但涉及婚姻里女性的自我選擇與平衡家庭關系的問題在今天依然普遍存在。為什么女性獨立自主了這么多年,我們依然還在面臨自我選擇,是個人選擇還是普遍選擇。回顧39年前的電影,克萊默夫人的形象會讓我們看到今天的女性仍然在追求什么。
關鍵詞:婚姻女性;選擇;平衡
《克萊默夫婦》是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于1979年拍攝的一部家庭倫理片。筆者是2008年第一次看的這部電影,2018年第二次看。一個有著近40年歷史的電影,時隔10年的重溫讓筆者依然感慨,這大概就是經典影片的魅力。
這10年筆者的角色變化很大,從單身到媽媽,從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到一名編劇,視角變了,感觸也變了。筆者不是一名女權主義者,但尊重所有女性的獨立意志,并鼓勵她們去實現自我追求。那么平衡家庭和自我就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這貌似也是一個擁有社會和家庭屬性的女性永恒的話題。
1 影片概況
克萊默夫婦和大多數普通美國夫婦一樣,克萊默先生努力掙錢,克萊默夫人在家照顧6歲的兒子比利。由于克萊默先生忙著工作,忽視了妻子和兒子,終于有一天,克萊默太太忍無可忍,憤憤不平地離開了他們父子,離開了家庭。于是克萊默先生一邊忙于工作,一邊照顧比利,陷入極度的困境之中。可憐的克萊默先生在照顧比利時大受挫折,最終以失敗告終……唯一幸運的是,在女鄰居的幫助下,克萊默先生漸漸適應了單身父親的生活,和比利的關系也變得更好,相互依賴,而且越來越親密。后來,克萊默夫人回來了,這時她已經是紐約一位著名的設計師了。她回來是要拿回比利的撫養權……
2 克萊默夫人的新女性形象
電影開始時,克萊默夫人淚流滿面,溫柔地向睡著的兒子告別,此時她的母愛是多么脆弱,盡管如此她毅然決然地開始收拾行李離家出走,結束這個家庭生活給她帶來的痛苦折磨。
作為一部20世紀70年代的電影,克萊默夫人在電影中是勇敢的,她不能忍受毫無意義的人生追求,雖然殘酷,但勇敢地走出了那扇門,去追求自己生存的意義。這實質上是她新女性意識的覺醒,即作為一個女性個體的自我意識的恢復和反映。她不愿意成為丈夫“強權”下的一顆棋子,她像一個世紀前易卜生筆下的娜拉一樣離開了。
每次遇到這種自由女性,我們很自然地會想到19世紀的挪威劇作家易卜生創作的《玩偶之家》。女主人公毫不猶豫地為丈夫和家人忍受羞辱,但當她最需要他們的時候,卻發現丈夫只是一個虛偽和可鄙的庸俗者。她終于意識到,她只是婚前父親的玩偶,婚后丈夫的玩偶,從來就沒有自己獨立的個性。所以,她果斷拋棄了家庭。娜拉離開后發生了什么?為此魯迅先生也曾經作過一個演講,他認為“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魯迅在那場《娜拉走后怎樣》的演講中,告訴所有的“娜拉們”必須先獲得經濟上的主動權,在社會上獲得男女平等的權利。
20世紀70年代,另外一個時空的“娜拉”——克萊默夫人離開后,很快就會有工作,收入3.1萬美元,遠遠高于她丈夫的年度收入,她甚至可以有很多男朋友。很明顯,魯迅演講中所擔心的問題消失了,新女性不再受經濟的束縛。
2.1 克萊默夫人的母親形象
當克萊默夫人終于找到工作,擁有了金錢和地位時,她真的實現了獨立、自由和幸福的夢想嗎?電影中克萊默夫人回來了。她不能忘記作為一個母親的責任。她回來要找回她遺棄的兒子,奪回比利的撫養權。
繞了一個圈,又回到了原點。就像在最后對簿公堂時,律師問克萊默夫人:“我根本就不明白你到底有什么理由非要離開丈夫和孩子?問題不在于婚姻,原因在于你自身!”在律師看來克萊默夫人放棄了母親的身份追求自我價值,追求到了又回來找回母親的角色是過分的,但實際上克萊默夫人從未放棄過,她放棄的是那個依附于家庭的“母親”,爭奪的是一個比利喜歡的同時又自我滿意的獨立“母親”,只是她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大人在作出任何決定的時候,孩子都是被動的,他們沒辦法選擇決定任何事情,只能被迫接受。
所以,影片的最后克萊默夫人放棄了自己的撫養權,認為維持現狀是對比利最好的選擇,她沒有輸給克萊默先生,而是輸給了孩子。
2.2 角色平衡的取舍,就是普世價值的體現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多重角色,不只是一個母親或者其他,但像克萊默夫人這樣的非此即彼的人生,就是現代大多數獨立女性每天權衡的利弊,“是在家陪孩子還是出差”“是陪孩子上興趣班還是去赴好久未見老友的約”……在這樣的決定背后,沒有“克萊默先生們”這個選項,他們如同不存在。正如現在流行的“喪偶式教育”和“詐尸式教育”一般,角色的缺失導致現代女性不得不做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題,每一天的抉擇累積成的就是“克萊默夫人們”的人生。如果“克萊默夫人”喜歡并沉浸在這樣的家庭生活中那是皆大歡喜的,如果不是,那么導致悲劇的一定是“克萊默夫人”嗎?
電影是一種文化產物,不僅僅是在傳遞作者的意識形態,也是一種影像文化形態。每個時代的歷史以及歷史中的社會關系都可以通過這種影像呈現和傳遞,并且現在電影已經擁有一個普遍而又重要的傳播地位。一部堪稱經典的電影,必須以時代文化核心為主導傳遞普世價值。這部電影的價值也正是因為它傳遞了一個我們所期望的價值,展現了一個我們所希望的社會道德取向。
參考文獻:
[1] 艾弗里·科爾曼.克萊默夫婦[M].譯林出版社,2008.
[2] 雅克·奧蒙,米歇爾·瑪利.電影理論與批評辭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 羅應中.人一生必看的100部電影[M].山東電子音像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岳津津(1985—),女,天津人,學士,漢語言文學專業,三級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