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講述我國工作室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以學生為主體的項目工作運行模式,使得學生設計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將設計與生產結合起來,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產品設計,在國內高職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創新和實際應用普及意義。
關鍵詞:校企合作;設計工作室;雙師導學;產品設計
工作室是設計教育的一種形式,是以某個學科專業的研究方向為基礎,專家、教授為核心,組成學科方向研究的師資團隊,具備一定的研究、設計、開發實力,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進行教學、科研并行工作。[1]
工作室的概念最早產生于1919年,當時德國的包豪斯設計學院首次提出了“作坊”的教學模式,也稱工作室,讓學生在工作室內“做中求學”,成立了家具、金工、印刷與廣告設計等作坊,如金工作坊與柏林的Schwintzer公司合作簽署了首批訂單,公司生產了包豪斯設計學院的53件作品,開創了設計院校與企業生產實踐合作模式。[2]烏爾姆設計學院的設計工作室也是這方面的典范,它與博朗公司進行了密切的合作,使博朗公司的產品成為工業設計的經典作品。這既是當時博朗公司謀求新發展的選擇,也是烏爾姆設計學院的設計與工業結合的主張。
這種創新的設計工作室教學理念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形勢,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速的傳播,美國、日本等國家在校內相繼開展了設計工作室。尤其在國外的一些大學中,設計工作室成為一個重要的設計機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我國的各類院校,利用設計工作室開展教學的模式還處在探索階段,部分院校在學院中建立了設計工作室來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踐鍛煉的機會,但目前這些工作室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第一,大部分設計工作室停留在“工藝美術”設計階段,也就是二維紙面上的紙上談兵,作品既缺乏對材料、制造加工的了解,更難以實現生產。
第二,大多設計工作室還是以課堂教學的模式展開,難以真正放開手讓學生去摸爬滾打。
在保障學校和師生利益的前提下,將校企合作的落腳點放到工作室的建設上,依托專業辦企業,把工作室建設和企業項目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機電產品設計工作室——“雙師導學”工作室。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建設:
1 雙師導學,教育一線與職業一線雙行執教
設計工作室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將學習與實踐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實踐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針對專業所需專業技能開辦相應的業務模塊,發展相關業務,依靠工程項目,開展工作室的項目式教學,讓學生參與到項目中,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為了使公司的運作能更好地配合學校的教學計劃,實現專業建設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這些項目部各自聯系業務,以項目為中心組織學生和老師參與,機制靈活,把教學和業務運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按照設計項目的確立方向,指導學生很好地完成了設計項目實踐工作。老師帶領的學生主要從事工業設計師、助理設計師等崗位工作。這些崗位的工作內容將工業設計專業學生所需的很多專業知識貫穿其中,以真實的項目開展教學,以項目完成效果由項目負責人(學生)進行考核。在設計項目中同學和企業的產品項目經理、工程師共同完成設計調研、產品概念設計、產品方案的深入設計、效果圖制作等。在項目中,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切實提高,學生還獲得企業的獎勵和工作機會。這種模式改變了以往學生在其他企業走馬觀花式無技術含量的實習,讓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實際的工作項目中去,最大限度地實現結合產業生產進行學習,做到邊生產、邊教學、邊講邊做,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責任心,實現“做學合一”“學生、員工身份合一”“崗位、課堂合一”,將“工”與“學”融為一體。
2 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真題真做,實戰教學
工作室積極拓展與專業有密切聯系的校外實訓基地。通過整合校內、校外的教學資源,構建起學校內部與校外合作企業之間聯系溝通的機制,使校內外企業教學資源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將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合一,緊緊圍繞學生職業能力提高來發揮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雙重資源聯動優勢。工作室由校企雙方共建,學生在工作室內完成企業提供的真實設計項目,讓設計工作室成為學校與企業的聯系紐帶,實現校企零距離接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就業競爭力。[3]
在產品設計中多次與企業合作引入設計項目,設計對應企業工作過程的教學過程,學生對該實踐教學體系下的實踐學習反應積極,教學與項目實踐效果很好地達到了企業職業培訓與專業教學的預期目標。按照企業的工作要求培養學生,全方位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職業素質,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項目工作運行模式,通過有效的方式促進“以干帶學”,通過工作室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學習。
3 校企互通有無,加強對外交流與培訓
通過教學實習及校外參觀實習等教學實踐活動,擴大學生的視野,對教學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一方面,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定期參加專業性較強的大型展覽,以及探訪企業參觀學習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開闊眼界,提升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使學生獲得更多參與社會生產實踐、設計實踐的機會,還應在相關行業中遴選一批知名企業作為校外實訓基地。[4]學生在校外實訓基地所體會到的“真實感”,有機會直接面對客戶,了解市場需求,熟悉和經歷從調研到設計,從設計到工程圖紙,從工程圖紙到工藝流程,從工藝流程到產品銷售等,歷經作品—產品—商品—品牌等全過程。
為了培養出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較強的業務能力。為此,工作室積極鼓勵教師下企業交流學習,努力開展實踐探索,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市場實踐的案例貫穿教學過程。與此同時,本專業積極聘請院校專業教學專家、行業專家、企業一線設計師等專業人士定期到工作室講學,把學習交流的機會帶到日常的專業學習中。
另注重工作室之間的學習與交流,每個項目結束后,要求舉辦匯報和交流活動或展會,極大地豐富專業群的學習氛圍。與此同時,工作室積極聘請院校專業教學專家、行業專家、企業一線設計師等專業人士定期到學校講學,把學習交流的機會帶到日常的專業學習中。
工作室的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塊教育模式,以課題教師小組形式對所任的課程和社會項目進行一整套的完整設計。[5]從教學內容到項目的課題訓練都有翔實的計劃、可操作和較科學的進度,確保基本技能和關鍵技能按照要求成為方案和課題訓練方案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開展產品設計工作室運行模式的探索實踐,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機電產品設計工作室,讓設計工作室成為學校與企業的聯系紐帶,實現校企零距離接軌,讓學生能夠享有豐富師資和企業學習資源,構建高職院校一線崗位上的“學中做、做中學”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理想環境。[6]
探索與實施校企共建學生主體模式的產品設計工作室,改變技術專業教育與藝術教育結合程度低,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與制造業中真正主導產品設計需求脫節的現狀,通過工作室的實踐和教研探討,摸索出一套校企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學校與企業如何開展設計合作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鄧小鵬,寧紹強,穆榮兵.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探討[J].包裝工程,2004(6):126-130.
[2] 鄧小鵬.重讀包豪斯的作坊式教學[J].包裝世界,2014(3):66-67.
[3] 熊偉,楊玉美.“校企一體化”的三種辦學模式比較分析[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8-9.
[4] 陸麗君,徐筱.應用型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探索[J].美術大觀,2007(5).
[5] 吳振全.藝術設計職教師資人才培養教學模式探索[J].美術大觀,2011(7):181.
[6] 黃江美.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D].廣西大學,2008.
作者簡介:蔡曉紅(1985—),女,廣東汕頭人,碩士研究生,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