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琦
【關鍵詞】 小學語文;審美情趣;與書對話;品味內涵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6—0097—01
閱讀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基石,教育離不開閱讀。洪水小學的前身是1873年創建的“金山書院”,迄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從書院初創“義助童蒙 興學育才”,到上世紀初葉廢科舉設學堂,再到今日之“素質教育”“立德樹人”,誦讀經典,博覽百科從未見間斷。“快樂閱讀”是筆者所在學校的辦學特色,長期以來,學校的教師都堅持以閱讀浸潤學生的心靈,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一、營造書香氛圍,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潤物細無聲”的閱讀氛圍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優雅而濃郁的校園讀書氛圍可以給學生營造熱愛讀書的環境,筆者所在學校每年推出“書香班級”、“讀書之星”,開展“晨間誦讀”“午間悅讀”“師生共讀”等活動,激發了師生的讀書熱情,營造了良好的閱讀氛圍。“紅領巾廣播站”開設的“美文欣賞”是全校師生共同喜愛的欄目,一起聆聽美文,成為了師生最享受的事。教學樓內的圖書漂流柜使學生在借書、還書、護書、看書、交流等環節中,學會正確與人交往、學會誠信做人,師生們盡情享受讀書的快樂與幸福。
二、學會與書對話,陶冶學生情操
在加強閱讀指導、學會與書籍對話方面,筆者所在學校完成了幾個有效的嘗試:一是充分利用語文課程“單元主題學習”來開啟“主題閱讀”模式,以海量閱讀為基點,把握課文的拓展點,如同類內容作品、同作者的不同作品、同文體作品、同時代精神的作品,以一篇帶數篇,以每個單元的主題為切入點,確定相關的閱讀主題,進行適度的延伸、比較閱讀,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使得課內外閱讀相輔相成,構建一個以課內閱讀為圓心,以相關知識為半徑的課外遷移閱讀體系。二是開展讀書系列活動,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引導學生堅持閱讀,喚醒求知的欲望。每年十月舉行“快樂讀書節”是我校一貫堅持的傳統讀書成果展示活動,“我與書的故事”“讀書交流”“書籍展評”“作文競賽”等活動深受學生們喜愛。通過“美文朗誦”“評選故事大王”“讀書筆記展覽評比”“創編閱讀小報”等系列化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感受競爭的魅力,體驗勞動的艱辛,享受成功的樂趣,從而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閱讀活動中去。此外,為了使得經典誦讀課程得以落實,學校自編《誦讀經典 浸潤童心》校本教材,每天早晨用二十分鐘進行集體誦讀,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激蕩生命個體的情感。期中,學生們互相檢查背誦情況,期末統一考核評價。三是教給學生“讀”的方法,把瀏覽性的泛讀和品味性的精讀相結合。“作筆記能使人精確”,用隨感式筆記、摘錄式筆記和創作性筆記,教給學生“記”的方法,以“讀”“記”方法指導并重,幫助學生形成閱讀動機,掌握一般的閱讀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構建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自主化、自動化品質,為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品味書本內涵,升華學生高尚人格
一本優秀的文學作品,它一定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高尚的人格影響力,學生在讀書過程中,不僅通過眼睛去看,還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揣摩、去理解、去品味、去批評。學生與作者在文本的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從而將作品所包含的高尚精神實質和優美的審美情趣內化為自己的人生品質,升華為自己的人格力量。如,讀蒲松齡的《嶗山道士》,學生們認識到要靠勞動來創造美好的生活,想不勞而獲的人沒有什么好下場;讀王愿堅的《燈光》,學生就會明白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讀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學生會認識到生命的短暫、可貴,認識到必須珍惜生命,對自己負責;讀《景陽崗》《草船借箭》,學生通過對人、情、景、物的感悟,來領會古典作品所包含的進步力量和審美情操。學生的用心閱讀,實際上是穿越時空的隧道,與作者和名家用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心血鑄成的文本進行對話,領悟人生的真諦,感受人性的光芒。學生在參與閱讀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著習慣的改良、人品的完善。讀書,讓學生們少了些驕縱,多了些文雅;少了些嬌慣,多了些寬容,行為習慣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閱讀,讓學生從書籍中汲取“營養”,陶冶情操,鑄煉品格。學生們在書本豐富內容的浸潤下,性情會變得平和,審美情趣會變得濃烈,想象力會變得豐富,胸懷會變得開闊,情商得到孕育,人格會變得更加健全。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