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偉紅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探究能力;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6—0114—01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新課標也明確提出:“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教學活動,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一、結合生活實際,激發探究興趣
在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通常將自身認為的重點傳授給學生,學生再通過對習題的解答獲得數學知識。這種情況下,學生無法全面了解數學知識,無法靈活地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它要求數學教學除了要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將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生活問題納入其中,讓學生充分了解數學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
比如,在“正方形、長方形周長”講解過程中,教師可提前讓學生測量乒乓球案長、寬,并計算周長。在生活化的數學教學中,學生能及時將數學信息快速抽出,建立符合情況的數學模型,借助公式計算乒乓球案周長。學生通過對生活問題的解決,能全面了解所掌握的數學知識,激發興趣,從而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設計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對數學知識進行思考時,應將清晰、直觀的思維作為基準。對于小學數學中較為復雜、抽象的知識來講,教師需根據教材內容、學生情況合理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該情境中思考相關問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度,深入發展思維能力。通常情況下,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思維規律關系密切,能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數學知識。并且,數學情境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作用,幫助學生認真、詳細地分析數學問題,讓學生全方位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概念,并在數學知識的使用中提高知識運用能力。
比如,在“方向、位置”這一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可首先讓學生在操場上學習方向,加深對方向的了解。在“年、月、日”數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可創設程度不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視頻的觀看中說出時間。
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問題意識
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的作用。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的前提,因為學生只有確立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放下心理負擔,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活動。要強調的是: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探究時間,幫助學生擺脫思維定勢。在提高學生主體意識的情況下,教師需根據教材內容,用問題教學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讓學生積極投身到數學課堂教學中,進一步研究數學教材內容,全面掌握數學知識。
四、營造交流、辯論、質疑、評價的學習氛圍,提高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教學實踐證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的交流、辯論、質疑、評價可以引發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認真傾聽,理解別人的見解,修正自己的想法,補充完善自己的觀點或進行辯論,并能提出質疑的問題或給予評價,進而使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提高。
如,在“筆算除法”一課中,學生提出問題后,可先讓學生獨立嘗試解決。為了照顧學生間的差異,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教師可鼓勵學生運用估算進行自查,擴大參與的范圍,提高參與的效率,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算法交流,重點解決商在什么位上。為了更好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在巡視時要善于發現學生錯誤的關鍵處(個別學生把商寫在十位上),讓錯例成為課堂的再生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辯論,在辯論中讓學生明白如果商在十位上,結果將約是900而不是90 。還有的學生說通過試做,丁丁能買3頂帽子,所以商在個位上,錯例引發學生深層次思考,在經過充分的交流、辯論、質疑后,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逐步深入。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不斷發展中,要想更好滿足教學需求,教師應及時創新教學方式、教學理念,使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培養創新能力、探究能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另外,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情況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深入分析數學教材本質,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