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秀萍
摘 要:新課程改革理念不斷深化為當前的教育教學事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動力,素質教育也得到了有效的推廣。尤其是高中教師作為學生成長路上最關鍵時期的指導者和領路人,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了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高中數學教師開展了廣泛的、深入的探索,將新課程改革充分滲透進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把大量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論應用到了高中數學學科教學中,切實提高了教學效果。對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育教學的新思路進行了淺要探究。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數學;教育教學;新思路
數學是一門和實際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同時也是在多個領域的科學研究中必不可缺少的學科,學好了數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生活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中,因為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教師過分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結果出現了大量高分低能、成績突出但是道德品質水平不高的“素質殘缺型”人才,這種情況對高中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對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對國家建設事業的發展都形成了嚴重制約。因此,進行高中數學教學的改革,以新思路去進行高中數學教學,對于國家、社會、學生的發展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創設多種教學情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采用向學生進行深入講解的方法開展教學的,因為面臨著高考的巨大考驗,教師太過于擔心因為對學生的講解不夠深入、不夠具體,反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受到影響,從而造成學生在高考中失利,影響學生的人生走向。但是教師卻忽視了一點,那就是這樣的講解盡管對學生的成績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卻因為忽略了對學生的思維、情感、理念、習慣的培養,導致學生的整體素質提升并不顯著,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對此,高中數學教師可以采用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教師創設一種特定的情境,然后把學生引導至這種情境中來,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同時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實現素質的全面提升。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五2.5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過程中,教師就采用了創設問題、生活情境的方法開展教學:同學們,假如你是一名銷售藥品的業務員,來我公司推銷藥品,最后我提出來一個要求,那就是我每天可以讓你的銷售提成為1500元,但是我也要向你收取一定量的回扣,第一天要你1分錢,第二天要你2分錢,第三天要你4分錢,第四天要你8分錢,以此類推,直到滿一個月30天。同學們,假如你是這個業務員,你會答應這個條件嗎?因為每天1500元的收入極為誘人,回扣又是以分計算的,因此很多學生都紛紛喊道:“同意!”也有部分學生陷入了沉思:這里邊會不會藏著什么“貓膩”呢?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探究,看看能否答應這個條件,并最后引導至對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學習中來。學生的興趣變得濃厚了,當然學習效率就大大提升了,發散思維和學習體驗也得到了有效改善,素質當然大幅度提高了。
二、運用現代媒體教學,發揮網絡科技作用
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要途徑開展的,教師手拿一本教材,登上一方講臺,面對一塊黑板,持握一支粉筆,就構成了整個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早已經司空見慣了,學習興趣普遍較低,學習情緒普遍低落,沒有了足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怎么苛求效果的提升和素質的發展呢?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并將網絡科技充分引入課堂教學,可以給學生更多的學習資源,開拓學生的視界,同時讓原本抽象性、邏輯性較強的學習內容變得更加形象、直觀,同時也使得教學模式更加的靈活多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果的更大提高。
三、組織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開展學習,可以更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投入到高中數學學習活動中來,實現教學效果和學生素質的雙豐收。例如,在隨機事件的概率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以自己講授、學生聽講的形式開展教學,而是讓學生分組進行活動,準備一個紙箱子,里邊放上一些乒乓球,有黃色的、白色的、橙色的,讓學生每次從中隨意拿出三個,看乒乓球的顏色哪種最多、哪種最少,并對抓取的次數和不同顏色乒乓球的個數進行統計。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明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確定事件、隨機事件的發生概率,同時也讓學生具備了合作意識、探究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實踐方法。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只要堅持以新課程理念和素質教育理念為工作指導方略,以素質教育的新思路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就一定能從根本上改變高中數學教學效果提升不明顯的現狀,實現教學效果的顯著提高,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發展,保證學生向著更加健康、和諧的方向成長。
參考文獻:
[1]莊金林.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育教學新思路[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19):53.
[2]張旭東.淺析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育教學新思路[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7(1):12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