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耀
摘 要 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因此培養小學生數感要把數學教學同實際生活相聯系,通過創設真實情境、開展具體活動等,有意識地將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與數建立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和體驗,從而有效促進小學生數感的提升。
關鍵詞 數感;培養策略;現實生活;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A,I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1-0180-01
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意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感主要是指數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培養學生的數感不僅是學習數學的需要,這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認識和解釋現實事物的能力。由于數學本身來源于現實生活,因此培養數感要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建立起聯系,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和活動中的發展數感。
如何利用現實生活培養學生的數感呢?
一、在真實的情境中啟蒙數感
“數感”主要不是通過傳授而能得到培養的,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和感知,使他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更多地接觸和經歷與現實有關情境和實例,在現實情境下感受、體驗,從而更具體更深刻的把握數的概念,理解數的意義,建立數感。
一年級學生為什么會出現如“爸爸今年60歲”這樣的問題呢?因為他們還沒有認識100以內的數,只學到20以內的數,他們有可能會數數,但對數并沒有概念,出現這樣的笑話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接下來的數學活動,我讓學生先猜猜我的年齡,說說自己的年齡,了解爸爸媽媽的年齡,再推算一下爺爺奶奶的年齡,先結合年齡問題初步感知一下數的大小。接著在認識100以內的數時,結合“數豆子”活動,先抓一把,估一估,再數一數,再撥一撥,讓學生經歷“估數——數數——撥數——抽象出數”的過程。同時在數數過程中,還可以數出10粒豆子以此為標準,把10粒豆子與其它豆子做“比較”,看其它豆子大概有幾個“10粒”,讓學生學會有根據的估計。然后讓學生用實物、圖形和符號等不同的方式表示數,既描述數的抽象過程,又展示數的構成,加深學生對數的意義的理解,啟蒙數感。最后再找找生活中的100,“100頁”、“100元”、“100號”等等,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數數經驗,又可以通過豐富的背景讓學生體會100的基數和序數的意義,體會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在具體的活動中體驗數感
數學來源于生活,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只有當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化知識。《數學課程標準》將培養學生的數感作為重要的目標之一,目的就在于克服數學教育脫離生活、脫離實際的傾向,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體驗現實問題,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大多數老師都有這樣的經歷,學生在認識常見的數量時常鬧出笑話,有經驗的老師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就會重視學生活動體驗,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知數感。
比如,千米的認識,這部分知識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如何去感知1千米有多長?僅僅靠說一說、想一想、推算一下是不行的。我們可以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走一走,走1千米,走了幾圈,用了多少分鐘,走得快的還會出一身汗。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借助時間、圈數、走的感覺真實體驗1千米到底要多長。學生有這樣一個親身經歷和體驗,他對1千米的認識一定會比僅靠想象和推測深刻得多。
同樣,認識“千克和克”時,組織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稱一稱各種蔬菜、水果、大米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實際重量等等。這些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還可以使學生獲得對數的感知。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從而更直接地把握有關數概念,通過引導學生對身邊的事物中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使學生加深理解數的意義,為建立數感奠定基礎。
三、在實際的比較中發展數感
“比較”不僅是一種重要的估計策略,也是培養學生數感的一種重要方法。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不僅是理解數的需要,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在比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的多、差不多的認識,使數感得到發展。描述數的相對大小關系、估計等是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發展學生數感的載體。
在認識萬以內的數時,一萬到底有多大?這是很抽象的,如何讓學生建立這個表象,建立實際生活與數的聯系就至關重要。比如一個班級大約50人,全校20個班大約1000人,升國旗時差不多鋪滿操場,大約10個我們這樣大的學校10000人,讓學生想象一下,推算一下,初步建立起10000的表象。接著讓學生試著估算一下一頁報紙上有多少個字?一摞紙有多少張?一把瓜子有多少顆?全校有多少名學生?學生估算時很少有人會憑空估計,大多數學生能自覺地把要估算的數平均分后與大數比較。當學生把一份數量與大數進行比較時,觀察并感受到大數相當于小數的幾倍,體會到了大數的多少,也了解到了大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在這樣的估算訓練中,能夠把見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數建立起聯系,體會到數的大小、多少的實際意義,學生對數的感知能力也會逐步提高,從而進一步發展學生數感。
總之,學生數感的形成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漸進的、積累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較長的時間內充分感知、體驗和感受中逐步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有助于培養學生數感的情境,通過觀察、體驗、操作、應用等活動,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才能有效發展學生的數感,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