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成 高洪波 戴蘇南
摘 要 社區教育是打造學習型城市、智慧型城市的基石,多年來一直受到國家的重視。為適應社區居民的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南通開放大學在社區教育教學模式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對今后的社區教育開展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體驗 教學模式 社區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3.053
Abstract Community 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building a learning-based city and a smart city. It has been the country's attention for many year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iverse educational need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Nantong Open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beneficial explorations on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odels, and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t has positive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experience; teaching mode; community education
社區教育是打造學習型城市、智慧型城市的基石,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這就要求充分利用基層社區現有的軟硬件條件,大力發展社區教育,通過教育引導居民轉變思想觀念,形成樂學、好學、能學的學習氛圍。筆者擬通過南通社區體驗式教學的實踐探索,倡導將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到社區教育教學活動中,為建設以新發展理念為核心的智慧型社區貢獻力量。
1 體驗式教學的概述
漢語中的體驗一詞,本意為:“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中國歷代對教育的體驗也十分重視,如《中庸》中就提出“學問思辨行”的思想,倡導學習過程中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其中的“篤行”意在強調要將所學知識、理論付諸實踐。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體驗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是在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對事物產生的情感。從教育學的角度看,體驗主要指受教主體在親身經歷中感受情感、獲得認知的經歷。具體包括:實踐體驗和心理體驗。體驗式學習理論最早于上世紀80年代由美國組織行為學家衛·科爾博提出,基于該理論的學習循環型模式可以概括為具體體驗→觀察反思→抽象與歸納→體驗概念。體驗式教學模式強調在實際教學中注重場景和氛圍的營造,在寓教于樂的體驗過程中輕松地理解所學內容,激發對知識點的興趣。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和情感交流的過程。
2 體驗式教學的理論依據
2.1 情感認知原理
一方面,從人腦的機體組織構造看:人的大腦由左右兩個半球構成,左半球的功能包括邏輯推理、理性分析等意識活動;右半球的功能包括創造力、直覺、想象力等情感類活動。傳統教學主要是依靠邏輯的、無感情的大腦左半球的活動。體驗式教學則是讓學生通過切身感受對知識有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積極參與互動交流的過程。體驗感受會刺激大腦右半球做功,交流互動會刺激大腦左半球做功,由此形成左右腦的交替協同工作,充分發掘了大腦的潛力。與傳統課堂相比,體驗式課堂學習氛圍更為輕松,教學效果更為理想。
另一方面,心理學研究認為:個體的情感對人的認知活動主要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影響。動力影響主要指情感對認知活動會產生促進或阻礙的作用,通常情況下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可以對人類認知活動起到積極的作用,消極的、負面的情緒對人類認知活動起到阻礙和抑制的作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學習包括認知學習和經驗學習兩類,認知學習具有無意義性,強調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注重知識的新老銜接。而經驗學習更注重人的主導性,強調學習中的互動,通過體驗提高對知識的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自主的、快樂的精神體驗,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2 建構主義原理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過程性、參與性,學習者通過具象的實踐活動形成對知識體系的框架搭建。從社會知識觀的角度看,知識不僅僅是對現實的客觀反映,更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假說,隨著人們認知程度的深入而不斷地深化,出現新的解釋和假設;從學習觀的角度看,學習是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的過程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理論觀念,而是結合自己的經驗,對知識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新的認知的主動建構過程,不同的知識積累會帶來不同的信息反饋;從教學觀的角度看,一味“填鴨式”的灌輸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習者日益變化的需求,新知識的攝入應該以過往的知識積累作為基石,才能形成更扎實的主動認知。教學的內涵在于對知識進行處理和轉換,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共同參與,針對問題進行探索、相互交流。因此,筆者認為學習是一個雙向的、互動的、體驗的過程,一方面在原有的知識架構中融入了新知識、新元素;另一方面,原有的知識經驗因為新知識的納入,而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即通常人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體驗式學習正是建構主義的觀點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的運用。
2.3 情境學習理論
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由美國的簡·萊夫(Jean Lave)教授和學者愛丁納·溫格(Etienne Wenger)于上世紀90年左右提出,該理論的核心觀點包括實踐共同體、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學徒制三方面。實踐共同體即由從事實際工作的人所構成的“學習圈”,學習者介入其中參與社會文化實踐;合法的邊緣性參與既強調共同體成員的合法地位,又強調在學習的參與過程中邊緣性與核心性的轉化。學徒制理論重視師傅與徒弟的傳、幫、帶,在學習中共同進步。其后,哈貝馬斯于1994年在其英文著作《后形而上學思考》一書中正式提出“情境理性”的概念,認為人類的理性總是依賴于某種具體情境,并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情境式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傳授者之間的充分交流與理解,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角色的體驗、學員與學習情境的互動,讓認知的過程生活化,使學習回歸到了真實、自然、融合的狀態。
3 當前南通社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3.1 社區教育經費投入相對不足
在國家提倡普及終身教育的宏觀背景下,南通市大力發展社區教育,注重經費保障,依據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等相關規定,由市財政局、教育局負責落實社區教育經費,完善預算機制和配套經費保障機制,實行專款專用,采用以政府劃撥、社會籌集為主、單位和個人出資為輔的辦法,切實保障社區教育經費使用。但實際運行中發現,在扣除社區教育專職老師的管理費用、固定資產添置費用、校舍辦公室費用、廣告宣傳費用等,能真正用在居民終身學習上的資金還是有限度的。
3.2 資源的管理問題
從特征來看,社區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和社會互動性。和諧社區的目標建設要充分考慮人與人、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的融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發掘資源。這里所講的社區資源,既涵蓋社區活動場所、各種文體器材等硬件條件,也涵蓋了具有區域特色的人文、景觀、產業、生態環境、演藝活動、民俗技藝等各類軟件條件。根據筆者調查的幾所社區狀況,在硬件設施上,大部分社區存在活動面積不足,不能開展大型文體活動。很多小區擁有健身場所和相關設備,但由于安置于室外,長年的風吹日曬導致損壞現象嚴重,加之后期的維護保養不能及時跟進,已經很難滿足居民的鍛煉需求。
3.3 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
加強社區教育中的師資隊伍建設是終身教育的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開展社區教育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必須重視社區教育教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目前,南通市從事社區教育的專職教師較少,大多為兼職教師,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師資隊伍當中存在教師素質良莠不齊、崗位職責不明確、激勵機制不完善、管理不夠科學等問題,阻礙了社區教育的發展。為此,南通社區大學也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選派教學骨干到社區掛職鍛煉,聘請各行業的專家、勞動模范、工人、技師、民間藝人、公安干警、律師等為社區大學的特聘教師,長期開展教學合作活動。
4 體驗式教學模式在社區教育中的嘗試
4.1 明確教學目標
將服務社區作為社區教育教學工作的宗旨,以提高民眾素養、創建終身學習氛圍為目標,圍繞如何服務好社區居民、如何真正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教育需求等一系列問題,從教育項目選擇、課程的設置、學習方式的科學化等多角度,創建社區體驗中心。基于此,體驗式教學實施目標更要關注學習的實用性、創造性,注重文化傳遞和素養提升,實現社區的文明發展。通過體驗課程的開設,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的各項學習活動,在體驗的過程中掌握技能、提高認知水平、形成良好的社區風氣。
4.2 體驗項目的策劃階段
4.2.1 認真進行社區調研
為更好地進行社區教育項目的篩選,了解居民的學習意向,在項目開展之前針對周邊具有代表性的社區社區進行相關走訪調研。本次調研采用發放問卷調查表、社區座談等方式,對象涵蓋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階層、不同職業的群體。為確保調查數據的準確性,本次問卷調查和座談充分考慮年齡差異、性別差異、受教育程度差異等多重因素,采樣的數量也基本做到各社區大體平衡。通過問卷調查和座談會的形式,了解社區教育項目的開展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通過社區工作人員進一步了解居民的興趣偏好。
4.2.2調研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的數據顯示,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拆遷安置及城市新型勞動者人數有所增加,此類對象在早期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從文化程度滿意度的問卷結果來看,22.8%的居民很滿意,40.2%的居民比較滿意,不滿意的居民僅占37%。對于社區教育的認知,52%的社區居民表示知道,37%的社區居民表示了解,表示不清楚的僅占11% 。89.8%的居民表示愿意或有合適內容愿意參加;76.8%的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發展的社會意義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從以上的結果能夠看出:終身教育發展理念已慢慢為廣大老百姓所認可,社區教育發展必備的土壤已形成,居民對社區教育的支持度也逐步提升,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環境已日益成熟。
4.2.3 社區居民學習需求狀況
大力推廣社區教育,首先要充分了解居民的學習偏好。從學習動機的抽樣結果來看,學歷教育占36.6%,非學歷教育占29.8% 。在以學歷教育為目標的群體中,希望取得大專文憑的占63.6% ,希望取得本科文憑及以上的占36.4%。從中可以看出,學歷教育的需求在逐步下降,作為非學歷教育的社區教育需求在逐年上升。對社區居民子女當前受教育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小學及以下就讀占18.8% ,初中就讀占34.2% ,高中就讀占24.4% ,大學就讀占22.6%。對“希望接受教育的內容”調查數據顯示,技能類培訓占12%,書畫類占16.5%,樂器類占22.7%,文化普及類占32.8%,其他占16%。這充分表明,市民希望通過繼續教育豐富自己的學習生活。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對社區教育與培訓類型有不同的理解和需求,青少年關注學業發展、中青年關注職業技能類培訓,而老年群體更青睞文化傳播和休閑式學習。
4.3 體驗項目的實施階段
遵循“讓學習成為南通市民生活新風尚”的理念,南通開放大學積極響應南通市政府的號召,利用基層社區這一基礎平臺,開展了“老年教育百千萬”“非遺進社區文化傳承系列”、“社區教育體驗”、“全民閱讀進社區”等多項社區教育工程。基于充分的社區調研基礎之上,優化社區教育課程選擇,使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活動接地氣、有生命力。其中,與文化傳承相關的剪紙、棕編、面塑等項目,寓教于樂,深受老百姓的喜歡;“全民閱讀進社區”活動,充分利用社區書屋等現有資源,開展名家講座、閱讀沙龍、閱讀共享等活動,真正做到千家萬戶書香飄;在街道社區建立社區教育體驗室、社區教育體驗中心,圍繞傳統文化傳承項目為社區居民搭建體驗、學習、交流平臺。此外,學校還通過“精選教師進社區”項目,完成訂單式課程的派送,通過靈活多變的學習方式,將經濟、社會、人文、法律、科技、民俗等多元知識在居民中普及,有效地進行了開放大學與社區教育的對接,使得文化傳播在輕松的氛圍下有效進行。
5 結語
社區文化教育工作與居民素養教育密切相關,以南通社區大學為試點的體驗式社區教學模式的探索,是情感認知原理、建構主義理論、情境學習理論在社區教育中的有益實踐,在社區教育項目的實施中起到了積極的效果,調動了社區成人學員的學習熱情,提高了社區學習資源的利用效率,對今后的社區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并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宋亦芳.社會治理創新視域下社區教育發展新思考[J].上海教育,2011(21):62-63.
[2] 劉文瑛.數字化學習時代基層電大如何服務好社區教育[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2:14-15.
[3] 林格.教育就是培養習慣[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4] 李洪玉.學習動力[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3.
[5] 蔣紀平.遠程學習者學習需求分析與對策研究[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