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學科本質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所以教學一定是要創新實踐的,在初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發展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這樣才能形成發展性學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發展性學力;實踐
初中物理是學生接觸物理學科的開端,所以初中物理的教學方式是很重要的,優秀的物理教學是可以培養學生有關于物理的創新能力和精神的,這樣的物理教學可以幫助學生今后了解和學習更高層次的物理知識。但是由于目前的升學壓力,很多初中物理教學還是以前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這樣的單獨依靠老師來講授的傳統課堂是無法培養學生的物理創新學習能力的。所以在平常的物理教學過程中,整合現有的物理學習資源,優化物理教學方式來培養初中生的發展性學力是很有必要的。
學生的發展性學習能力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養成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同時也是學生的學習素養的養成,也是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過程。發展性學習能力是學生按照學習規律,自己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有著自我整合學習資源的能力,能科學的組織自身的學習活動。而在學生培養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的職責就是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挖掘學生的潛力,幫助學生開發智力,讓學生養成很好的學習習慣。
一、 初中物理學習的重要性
(一) 物理學科本身難度大
物理這門學科主要是對一些自然現象的歸納總結。物理的理論是非常抽象的,不易理解與記憶。物理與其他的數學、英語、語文、化學等學科不同,物理對學生的要求較高,特別是在邏輯思維的能力方面。
因為物理學科對很多學生來說都是比較艱澀難懂的,所以很多學生在物理學習中一般會將物理課本中所學到的理論公式死記硬背下來,在遇到可以套用該公式的題目時,如果沒有理解該公式的話,就總是差一點,總是做不對。例如:在對功的教學任務中,老師可以把學生的思考方向引向當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不平行也不垂直時,該力作用在物體上會產生哪些效果。然后學生討論可以把該力向平行于運動方向和垂直于運動方向兩個方向分解,用兩個方向的分力代替該力產生的效果,該力做的功與它的兩個分力做的功等效,這樣對于做功的必要條件就會理解深刻。
(二) 物理教學的模式
學生從小學過渡到初中階段的學習后,會覺得整個學習氣氛都變得異常緊張。而每一堂物理課只有45分鐘的時間,教師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得將課程計劃的內容全部講解完,因時間的限制,教師也只能挑一些重要的知識點進行講解,有些知識粗略的帶過,沒有詳細的去講解,學生如果課堂中不能夠全程集中注意力聽講,中間稍微開小差就會導致后續的內容跟不上節奏、聽不懂。初中物理學習任務重,教師不會刻意的去設計課堂教學的模式,課堂中的趣味性幾乎難以看見,每天都是復雜的物理知識,慢慢的學生對于物理的學習興趣也就降低了甚至沒有興趣。
二、 初中物理教學方式改進策略
(一) 注重教學方式的變革
為了加強初中物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育能力,學校應堅持繼續深造和引進人才相結合的策略,整合教育資源,積極探尋各種高層次的教育培訓形式,以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發展創新物理教師的教育理念。顧泠沅先生提倡教師在教育行動中成長,即行動教育模式,既利于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又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 熟練掌握信息技術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教育現代化和課程變革的日益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中,作為合理的工具去解決各種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方法的運用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物理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來制作教學課件。因此,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手段,是物理教師必不可少的核心素養。
(三) 問題導學法,促進學生的自我探索能力
課堂提問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和激發學生學習獲取答案的動力,鍛煉學生的思維敏捷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及時發現教學漏洞等。
在提問環節老師可以讓學生快速搶答,在學生沒有準備的前提下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與反應能力。在以往的考試結束后很多學生都會抱怨解題的時間不夠,對于這種現象在平時的訓練中就應該注重時間的合理分配和短時間的反應能力。“刨根問底”的提問方式可以指導學生層層深入的分析已知條件,分析題目所包含的考點并從已學知識中找出解決的方法。學習物理科目,能夠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樣的,解決物理問題,能夠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課本上的知識來源于生活,在課本上學習到的知識可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更具有意義和趣味性。例如:在教授《聲音》這一節內容時,首先可以提出問題“聲音是怎么產生的?”來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總結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然后再通過多種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并且使學生知道固體、液體、氣體能傳聲,在真空中不能傳聲。最后,通過對實驗的觀察與分析,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讓學生了解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向遠處傳播的和聲波的應用,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由個體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 啟發式教學模式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啟發式的教學過程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可以與學生探討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通過探討式的教學過程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就是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做到啟發學生的心智和思維能力的作用,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來明確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活動,排除學生的學習心理障礙。教師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很多問題都可以由老師帶領進行全班討論,讓學生講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例如:在教授《密度》這個章節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準備兩個完全相同的純凈水瓶,瓶子里裝有相同體積的水和酒精,在不打開蓋子的前提下,問學生們是否能準確判斷出水、酒精。然后,教師拿起一個小燒杯,和學生一起稱出小燒杯的質量,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在右盤放入100 g的砝碼,在小燒杯中慢慢加入100 g水。同樣的方法稱出100酒精。結論:不同物體,質量相同時,體積不同,從而引出密度的概念。
(五) 課后作業布置有層次
很多學生覺得物理很難學懂,所以很多時候都不愿意寫物理作業,因為物理科目本來就是比較晦澀難懂的,還有學生每天都在課桌前學習,他們白天在課桌前上學,晚上又在課桌前寫作業,如果總是讓學生在課桌前學習,學生內心會本能的感到心煩。所以教師在布置物理作業的時候也不能總是讓學生在課桌前寫作業,有時候也可以布置一些聯系生活的、比較有趣的作業。教師通過了解學生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離開課桌,在生活中去學習,學生就會愿意主動做作業。教師在面對班級內很多同學消極的學習物理課程這一現象時,應該想辦法給自己的課程里面添加一些問題情境,來幫助理解有困難的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的知識點。例如,有兩塊磁鐵,不同的方法放置會產生不同的現象,有時相斥有時相吸,面對這個問題,有些同學可能回答不出來,這時候教師切不可急躁,可以在閑暇時間來演示一下,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來判斷,這樣以后遇到同類型題的時候,學生就能夠迎刃而解。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可以引導學生對一些生活中有趣的現象做出提問,多問幾個為什么,并且有著探索問題、發現真相的精神。質疑是思維的開端,也是培養學生發展性學力的開端,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求初中物理教師能夠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對初中物理學習的興趣,并且能夠不斷地去探索實驗真諦,這樣學生的發展性學力才能逐漸的提高。青少年是未來科學的接班人,培養青少年的創新和發展性學習是我國目前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徐春玨.初中學生物理發展性學習評價初步研究與實踐[D].蘇州:蘇州大學,2011.
[2] 董麗.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和研究性學習的培養[J].才智,2014(25).
作者簡介:王芳,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