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君
摘 要: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國外的建構主義教學論和交往教學論也都強調師生互動的重要性。立足于課堂教學實踐,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尋找規律,總結出一些有效的師生互動策略。
關鍵詞:師生互動;巧問妙評;學科特色
一、巧問妙評——精彩的課堂語言是有效互動的紐帶
在課堂教學中,是否適時發問直接影響著課堂互動的效果。過早發問,容易造成緊張氣氛,學生內心茫然,課堂冷場;過晚發問,學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對答如流,使問題喪失價值。此外,還要依據循序漸進、因人而異的原則,使學生回答時可望又可即,既不會因為問題過難望而卻步,挫傷學生互動的積極性,也不會因為問題過于簡單,滋生惰性思維,不屑于互動。精心設計提問,對開展課堂互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知識的一部分?!闭n堂上,有時教師一句無意的評語,往往會左右學生的聽課情緒。課堂師生語言互動是一個連續性、持久性的過程。教師的巧妙評價也有利于這種互動的順利開展。例如:我們可以使用“很好!”“你真聰明!”“你真棒!”等語言激發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勇氣和欲望;又如當學生回答不完整時,我們可以親切地對他說:“雖然你的答案不太完整,但你大膽發言就是好樣的!”再如學生回答問題聲音較小,教師可以說:“咱們班的小歌手今天聲音怎么這么小呢?同學們還想多聽聽你那清脆的聲音呢!再大聲回答一遍,好嗎?”……反之,在課堂互動中,如果教師一味簡單粗暴地加以指責,學生只會更緊張,甚至思維停滯,又如何參與課堂互動呢?
二、學科特色是師生有效互動的助推劑
課堂教學活動中,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特點,各學科教師可利用好這些特點與學生展開有效互動,如,物理、化學課上的生活小常識解讀,地理課美麗圖片的展示,語文課上的情景劇表演,歷史課上的史料解密,英語課上的經典歌曲演唱,生物課上微觀世界的探索等都能激發學生興趣,讓課堂互動精彩紛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筆者所教的物理課堂新課引入環節為例:
1.在生活經驗中制造懸念進行互動
在教學《長度和時間的測量》這一課時,我提問:“你知道我們學校到你家的路程是多少嗎?”
很快,各小組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討論,只一會兒工夫各種實驗設計方案便浮出了水面。
我趁熱打鐵讓各小組從中挑選出一種自認為最好的方案進行展示、講解。各小組還互相提問、補充、辯論,進行了充分的互動。
2.在實驗演示中制造懸念進行互動
在講《大氣壓》時,我做了這樣一個演示實驗:用一玻璃杯裝滿水,然后把一張紙片蓋在杯上。接著手壓住紙片把整個玻璃杯倒轉,松開壓住紙片的手,水居然沒有流出來,紙片也不掉落。同學們都感覺不可思議。
通過演示實驗,制造懸念并提出相關問題,可以自然地引入課題,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在于通過生動、形象的演示容易把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興趣引導到對物理規律的學習上來,而且學生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一開始就獲得感性材料,從而為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做好充分準備。
3.在游戲中制造懸念進行互動
在講《光的反射》時,我和同學們一起做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我手中拿著撲克牌,正面面向學生,背面朝我。我通過用手指摸牌,就知道這張撲克是什么牌。一連試了多次,我都摸對了,同學們的眼中寫滿了“神奇”。這些撲克牌沒有凸凹不平,怎么會摸出是什么牌呢?于是我拿出了夾在我手指間的光亮的小圖釘,他們恍然大悟。
愛游戲是學生的天性,在教學中,把游戲活動引進課堂,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主動、玩得開心。這樣引入新課,有活潑的形式,有緊張的情節,有逼真的表演,有熱烈的場面,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一下子“活”了!
當然,還可在講故事中制造懸念進行互動;在猜謎語或腦筋急轉彎中制造懸念進行互動……
三、互動,還可延伸到課堂之外
師生互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互動。課堂教學會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因此師生互動也受到很大的制約。課外進行師生互動,交流、反饋信息,也是師生課堂互動的極好互補。在課外互動中學生是處于主動地位的,通過課外互動可以發現課堂教學中的遺漏,看到學生的學習薄弱環節,還可以通過面批、輔導解決學生存在的個性、共性問題,有利于教師掌握教學進度與學生的接受情況,有利于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課外互動的形式可以是課后答疑互動,電話、短信互動,作業批語互動,QQ、微信群互動等,這些互動能避免互動的片面性、局限性,關注面更廣,更細致地關注個體,課外互動可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互動中師生、生生的情感得到升華,使學生在互動中有所獲、有所悟,科學價值觀得以正確的引導。
師生互動的問題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課題,專家蘇永忠先生認為,師生互動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師生互動沒有固定的形式,只要教師重視學生的問題,欣賞學生的想法,寬容學生的表現,滿足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每一堂課、每一天、每一階段都能學有所獲、學有進步,那么任何師生互動形式都是值得效仿和發揚的。
參考文獻:
[1]孫靖崢.有效互動成就高效課堂[J].中學物理,2016,34(12):67-68.
[2]韓時琳.注重師生互動 提高教學效果[J].中國高教研究,2003(4):91-92.
[3]張樂泉,孫瑞春,李敏.試論如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J].中國校外教育,2013(32):3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