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遙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體育教育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將體育教學內容和體育游戲有機融合,打破傳統體育教學的枯燥乏味,帶動學生參與體育教學活動的熱情,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因此,針對初中體育教育融入體育游戲的意義進行探索,提出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模式;體育游戲;教學效率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對體育教學的相關要求也在逐漸提高。傳統體育教學過于重視對理論知識的講解,不能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氛圍枯燥沉悶,無法帶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導致體育教學效率十分不理想。將體育游戲巧妙融入初中體育教育中,充分滿足了初中生青春期階段的心理特點,通過對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改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初中體育教育融入體育游戲的意義
1.增強學生團隊合作能力
大部分體育游戲都是以小組形式進行的。學生在游戲過程中,要明確游戲規則和自身職責,通過小組成員的默契配合完成游戲。當代初中學生,大部分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家人寵愛,自我意識比較強烈[1]。而團體性的體育游戲恰恰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與體育游戲的學生要端正參與態度,遇到問題,要以積極態度去面對。比如,冬天下雪時,大多數學生由于天氣寒冷而不愿意參加體育教學活動。教師通過將體育教學內容與體育游戲有機結合,充分利用下雪的天氣條件,組織學生在室外進行“堆雪人”“打雪仗”等游戲活動,不僅可以對自然條件進行充分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還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形成迎難而上的優秀品質。
3.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在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可以合作交流,加強學生的情感交流。比如,在進行籃球游戲時,其角色定位需要根據游戲需要而不斷發生改變,交流內容也會隨之增加。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為其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4.增強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體育游戲的類型豐富多樣,可以有效滿足學生對外界新鮮事物的強烈好奇心,充分受到學生的廣泛喜愛。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游戲中對學生進行肯定和表揚,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可以豐富體育游戲形式,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體現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
二、初中體育教學融入體育游戲的策略
1.結合體育專業知識合理設計游戲環節
體育教學已經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重點組成部分。初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升學考試的巨大壓力,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體育教學中融入體育游戲,不僅可以使學生放松緊張的學習情緒,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體育成績,增強其身體素質[2]。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體育理論知識和學生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游戲環節,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教師要實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和身體變化,及時對體育游戲內容進行創新改進。
例如,在組織學生開展籃球運動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傳球技巧,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不斷進行練習。如果單一針對傳球技巧進行練習,學生會減少參與籃球運動的興趣,甚至產生負面情緒,對教學效率的提高造成不利影響。教師可以將傳球運動與游戲進行有機融合,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科學合理設置比賽規則。不僅可以帶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使其更好地掌握傳球技能,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
2.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提高技能
在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過于重視體育游戲的趣味性,而要重點使學生掌握體育知識和相關技能。將體育游戲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可以充分利用多種多樣的游戲形式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例如,“兩人三足”游戲可以激發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升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能力;“老鷹抓小雞”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責任感等。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提高了學生的體育技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還可以使學生以愉悅的心情學習其他學科的理論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從而培養其綜合素質。
總而言之,在初中體育教學中融入體育游戲對學生的成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體育專業知識合理設計游戲環節,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其日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汪健.建立游戲課堂提高教學效率:淺談初中體育課堂的游戲教學[J].新課程,2012(12).
[2]王勤妹.初中體育教學中實施游戲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長三角(教育),2012(8):62-63.
[3]馬建群,葉梅.淺析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7(12).
[4]姜興漢.淺談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體育游戲的應用[J].求知導刊,2014(12).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