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月亮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因為其多變的形象而深受歷代文人青睞。老舍和張愛玲就是其中的代表者。在他們的作品中月亮意象大量出現,但由于兩人生命體驗以及文學觀念的不同,他們筆下的月亮也存在差異。兩者分別從不同側面豐富了月亮這一古老意象的內涵。
關鍵詞:老舍;張愛玲;月亮意象;比較
作者簡介:李雨辰(1992.10-),女,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8-0-01
在現代文學史上有很多作家在創作中選用了月亮意象,老舍和張愛玲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但由于他們的生活背景、文學素養和個人體驗等方面存在差異,因而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月亮意象的內涵和作用也不盡相同。老舍受中國傳統思想影響較深,在使用月亮意象時更多的是向傳統借鑒,賦予月亮意象積極的內涵。而張愛玲則偏向于使用月亮意象的另一個方面,讓它成為邪惡力量的使者,照射著人間的一切罪惡,帶給人一種不安和恐懼的情緒。而造成這種創作差異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不同文學觀念的影響
老舍與張愛玲都受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是五四之后成長起來的作家,因而作品中會顯露出啟蒙意識的影響。但即使接受同一種文學觀念,由于接受的程度不同,反映到創作上自然會產生差異。因而老舍與張愛玲對于月亮這一傳統意象也就產生了不同的闡述和運用。
老舍曾多次講述五四文學革命對其文學創作風格的形成的重大意義,他說:“感謝‘五四,他叫我變成了作家。”[1]他的創作承襲了啟蒙傳統,堅持現實主義寫作原則,由民間而來,立足人生。在文學創作上也受到了狄更斯同情底層人民的人道主義觀念的影響,探究國民的日常狀態,著力表現北平普通市民的生活。老舍在創作時一方面致力于國民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又保持著對普通民眾無奈生活的同情和美好人性的贊揚。因而在選擇月亮意象時更多地利用它去展現人性的善良和純潔,表達對底層市民無奈生活的同情和理解。
張愛玲同樣接受了啟蒙精神,但并沒有像老舍那樣清晰的展現在創作之中,而是利用重設背景,內嵌式的展現啟蒙主題。張愛玲更多的是站在客觀的立場,冷靜的描繪真實的人性。同時,其創作也受到西方文學觀念的較大影響。在刻畫人物方面,“張愛玲受弗洛伊德的影響,也受西洋小說的影響,這是從她心理描寫的細膩和運用暗喻以充實故事內涵的意義兩點上看得出來的”[2]。她善于深刻挖掘人物的內心,將人物變態、扭曲的心理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毫不掩飾。月亮意象的夸張變形對應的就是人物內心的復雜。
二、個人生命體驗的融合
所謂意象,就是作者在描寫客觀存在的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獨有的情感體驗,從而創造出來的寄托了作者自身情思的一種藝術形象。因此即使是面對同樣一個意象,不同作家使用時也會融入自己的個性特點。
老舍出生在北平,是一個深受北京文化熏陶的作家。北平不僅是他成長的地方,也是他創作取材的來源地。老舍本身就是市民階層的一員,這樣的生活經歷讓他能夠更好地了解市民的日常生活,感受普通民眾人性的善良與美好。他看到了黑暗社會對普通人的壓迫,更看到了人民的掙扎與奮斗。但是由于無法指出一條明確的出路,因而更多的是表達自己對普通民眾悲慘生活的深深同情。雖然也使用“月牙兒”般的缺月來營造出一種凄涼的氣氛,但更多的是展現一種無奈之情。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它仍是一個純潔的對象,保有自己的本性,但是卻被迷霧所包圍,無法全面的展示自己。
張愛玲自小生活在十里洋場的上海,很早的接觸到了現代的都市生活。霓虹燈、摩天大樓與燈紅酒綠的歌舞廳構成了一種不同于北平的全新生活,物質與精神的不平衡發展沖擊著個人的價值觀念。同時,父母感情的失和讓她從小生活在一個不健全的家庭里,對其今后性格的養成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再加上她生活在中國社會動蕩不安的時代,在香港上大學時正趕上香港戰爭的爆發,讓她了解到了生命的脆弱,增添了對于命運無法改變的無奈與失望。與胡蘭成失敗的婚姻讓張愛玲對感情看得更加透徹,作品中的蒼涼之感也愈加濃重。在她的眼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并不像老舍筆下那樣的純潔與干凈,而是夾雜著金錢與人性等雜質。因此,張愛玲小說中的月亮常常發生夸張的變形,像一個張牙舞爪的惡魔一樣注視著人間的一切丑惡。家庭、時代與婚姻三方面的不幸福成就了她凄美的傳奇世界。
三、結語
通過對老舍與張愛玲兩位作家作品的分析和探討,我們發現老舍先生在運用月亮意象時繼承了其古典內涵,而張愛玲則是極力發揮自身的創造性,結合對西方文學觀念的理解,擴展了月亮意象的象征意義。她是月亮意象的承襲者,更是一位絕對的創新者。時代在不斷向前發展,相應的文學觀念也隨之不斷更新。月亮意象在作家的創作實踐中完成了自己的更新,煥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老舍.“五四”給了我們什么[N].解放軍報,1957-05-04.
[2]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