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楓
摘要:知識經濟的時代,是高科技信息化的時代,知識的傳播、擴散,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人的說話能力。所以,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每位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的問題。語文這門學科的工具性很強,語言和文字不僅能促進信息間的交流、增加情感方面的相互傳達、增進藝術的表現力等方面作用明顯,同時也是學習其他學科重要的基礎。小學語文課堂的重點在于學生運用能力的培養而非單純的知識灌輸,在小學階段加強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對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策略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語文、語文,語者,口頭表達;文者,書面表達。”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與學生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一樣,都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語言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閱讀能力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學生如果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證明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很強,在此前提下,他們閱讀會更加順暢,對文章的闡述和理解會更加深刻,進而也能夠為寫作奠定基礎,另外,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那么,該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呢?
一、充分開發家庭與社會的學習資源
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缺乏不僅是學校教育不當所致,而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造成的。因此,需要三者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和家長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生活當中處處都是課堂,家長和學校之間應當形成互動,有效地開發生活當中的學習資源,特別是家庭活動當中有意識地去訓練自己孩子的語言交流能力。這種主動交流能力培養的情境還可以搬到課堂上,通過情境再現的形式,教師及時對學生的語言行為提出必要的指導。教師還應當多關注身邊的資源,向家長推薦一些適合孩子學習同時學生又特別感興趣的書籍、報刊或是電視節目等,以此來讓學生模仿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家長也可以通過網絡來豐富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營造語言表達氛圍
首先,就是要給學生以信心,鼓勵學生多參與一些雙向互動的活動來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激發學生對于語言表達技巧的濃厚興趣。語言表達的過程應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只有這樣的語言表達實踐活動才能迎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這樣教學效果也才能實質性的提高。我們應在課堂上多進行師生互動,課間促進生生之間的互動,讓小學生在互動當中自評自省,活躍課堂氛圍,拓寬表達空間。其次,要建立一種真誠、理解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的安全感,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教師總是以嚴厲、威嚴來樹立自己的威信,往往會讓小學生更加害怕教師,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天性和觀點,通過換位思考來融入學生的喜怒哀樂當中,學生才能沖破心理障礙,勇于表達自己,增強語文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從而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最后,教師還要考慮到每個同學的個體差異,針對各個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材施教。盡管兒童的心理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但是個體之間又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別。因此在教學當中應當尊重這樣的個體差異,不能一概而論要求所有人都能達到一致的水平。在評價體系上也應當因人而異,給予每個學生在每個學習階段必要的鼓勵,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三、采用多種形式,利用各種資源
(1)抓住課堂時間,利用教材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課堂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主陣地,教師要利用好寶貴的課堂時間,深度挖掘教材資源,多形式、多途徑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使用,充分挖掘口語交際的話題,讓學生在喜歡的熟悉的情境內練習對人或事情的描寫與表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示范如何開始發言、如何去傾聽別人的聲音、如何去評價、如何指正別人的不足再提出自己的建議等。還可以通過朗讀、朗誦、背誦、復述、看圖說話、講故事、演講、辯論、討論、表演等方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作文教學中,以學生的口述開始,指導他們如何條理分明、動情動色、婉轉流利地表達出自己的作文思路,如《我的理想》《我的夢》之類。
(2)課外時間,舉辦多種活動,為學生表達提供展示的機會和平臺。比如,課前五分鐘,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選擇自己擅長的才藝進行展示,依據學生的座位次序,每節課選兩個學生上臺表演,可以朗誦詩歌,也可以閱讀文章,或者是表演自己所喜歡的一段相聲等,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學生的表達會更輕松;讓學生組織學校升旗儀式,介紹升旗手的優點,并進行國旗下的講話等;開通學校紅領巾廣播站,讓學生采寫校內外新聞稿件并由值周班學生輪流進行播送;還可以組織故事會、演講會、詩歌比賽、表演模擬傳話、記者采訪、角色表演、說新聞、介紹生活小常識等活動。
四、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語言積累
良好的表達能力需要一定的語言積累,小學生的語言積累有限,教師必須加以引導,使學生從小養成積累好詞、好句、好短文的習慣,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語言積累從何而來?主要從閱讀中來。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往往不能科學、有效地選擇讀物,為此,教師須向學生推薦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適合學生閱讀的讀物,如一些名人英雄的傳記、世界名著等,知識性較強的讀物,如科幻讀物等,這些讀物既有益于課堂教學的鞏固,又可以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拓寬學生視野。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各類學習資源,打造有利于師生和諧交流,友善互動的能夠很好地鍛煉語言能力的環境氛圍,通過創造性的實踐教學活動,拓寬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途徑,通過小學語文的教學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也為日后更深入的學習創立一個良好的開端。
參考文獻:
[1]陳紅春.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7).
[2]冉曉燕.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亞太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