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東
摘要:隨著國家對教學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階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學教材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依據和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其在教學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教材的形式、內容、導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效果和方向。小學語文部編教材的出臺就說明了國家對小學語文及其教材的重視程度。但是對小學教材應該注重“教育性”還是應該注重“趣味性”成為教育學者持續爭論的問題。在本文中,筆者將重點介紹兩方各自所持的觀點及原因,并結合筆者自身經驗提出個人對此問題的觀點,希望能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材改革 教學爭論
0
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對學生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這也是國家重視小學教育的原因之一。隨著素質教育觀念的傳播,傳統的應試模式在逐漸改變,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強調興趣教育與學生能力素質提高的教學模式,相應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對傳統課本過分強調應試知識技能和教師主體地位,卻忽視學生學習興趣的特點提出了質疑,認為這樣的教材會使學生感到無趣和乏味,除了課堂教師授課以外不會有興趣在自學課本,從學生長期學習和發展來看不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和素質能力的提高;提倡教材“教學性”的教育者則從小學教育的啟蒙作用的角度出發,重視小學課程在學生學習生涯中作為奠基的重要作用和提高整個教育事業的質量,不能過分強調學習的趣味性使課堂變成游樂場,如此是對學生的不負責。這樣看來,小學語文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難道是不可兼容的嗎?接下來,筆者將詳細介紹兩方所持觀點的具體原因,并提出筆者自身的觀點。
一、小學語文教材“教育性”研究
教育性是教材最基本的屬性。對于學生來說,在整個的人生發展歷程和學習階段來看,小學階段都是至關重要的;針對語文學科來說,小學是學生語言和認知發展的奠基階段,小學語文教材是學生除課外讀本以外接觸文字和文學最為重要的啟蒙讀本,同時語文作為一門具有工具性和實用性學科,是語言表達、理解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它的學習關乎到其他各學科的學習。
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習作、口語交際等多個方面,除此以外還包括對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初步確立。提倡教材“教學性”的教育者認為,即使不是在應試教育模式下的教學,也應以完成最基本的教學目標和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要求。
二、小學語文教材“趣味性”研究
趣味性是隨著人文素質教育的時期到來而產生的,在這一時期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人文精神、人文關懷的教育。提倡教材“趣味性”的教育者認為,小學階段的學生知識能力、認知水平和智力水平相比較而言還處于比較低的階段,同時學生具有注意力難以集中、好奇心強、好動等特點,興趣學習是在這一階段能夠幫助學生主動獲取、學習、探究知識,在輕松歡快的課堂氛圍中等使知識更樂于被學生接受;而小學課本教材中一些帶有思想教育性和政治性色彩的內容以及過分注重實用性的知識可以放到中學教育中再進行學習。可預見的是,興趣學習是符合學生個性和學習特點的教育方法,也是未來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向,對學生興趣培養和終身學習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這一角度來說,提倡教材“趣味性”的教育者是有預見性的。
三、如何尋求“教育性”與“趣味性”的統一
在筆者看來,二者并非是難以同一的,相反,各方教育者所批判的對方觀點正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曾經有過或是可能觸碰的誤區,如果小學教材能將二者有機融合,以他方之長彌補自身之短,便能夠彌補當下教材和教學的某些缺點,使語文教學和語文課程都能更上一層樓。
具體來說,筆者認為教育性是小學教材基礎性的、不可缺失的,這是目前我國的教育現狀和要求決定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過分追求分數,趣味性和興趣化教學可以體現在教材的編排布局、情境化導入以及選文內容等方面。具體來說,就是以知識和技能為核心、以興趣化為導向、以趣味性為形式對已有教材進行改造,這樣既契合學生發展規律和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又能為學生更進一步的語文學習奠定知識和能力基礎。
事實上,我們在小學語文的部編教材中能看出教育工作者在謀求“教育性”與“趣味性”的統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在“教育性”方面,部編教材的教學目標明確,各年級教材呈梯度上升,所以在小學階段各年級都對就對語文課程必備的能力和素養提出了要求,并融合在日常的課文學習中;更加強調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學生可理解的范圍內對學生的情感價值目標提出了要求。在“興趣性”方面,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部編教材采用以興趣為導向的教學方式,通過頁面布局、選文內容等方面來增強教材的趣味性;同時,貼近生活實際,使教學更加生活化。例如: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下冊無論從裝訂布局、插圖插畫還是課文語言,都富有童真童趣;在識字的部分,教材放棄原有的單一的拼音識字,融入兒歌、童謠等寓教于樂的形式;在《日月水火》部分,通過列舉學生日常可以見到或者可以理解的圖片,來幫助學生學習象形文字,感受象形文字的趣味性;在識拼音的部分,描繪熊老師在樹下教小刺猬識拼音的場景,讓學生更樂于接受,并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學習語文的習慣。
當然,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熟悉教材和教學大綱,挖掘每一篇課文每一項活動背后對學生知識和能力要求;另一方面,備課時要科學合理設計教學環節,思考以怎樣的教學方式既樂于讓學生接受又能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并最終有所收獲,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要注重趣味性,通過形式各異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綜上,真正的問題并非是“教育性”與“趣味性”誰去誰留的問題,而是如何避免過分強調應試知識與能力同過分強調學習娛樂性,使二者之間達到平衡并統一體現在教材和教師教學中的問題。這不僅啟發教育研究者對教材進行合理設置,也啟發廣大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尋求教材教育性與趣味性的兼顧之法和課堂實踐的應用之策,將教材的作用發揮至最大化,共同推動語文教育課程改革并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張艷紅.小學語文教材的“教育性”與“趣味性”[J].山東青年,2016,(09).
[2]曹曉玲.論小學語文教材的“教育性”與“趣味性”[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04).
[3]朱海玲.“教育性”與“趣味性”結合,構建高效語文課堂[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5,(11).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沭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