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敏
摘要:對于高三學生來說,處于高考前期,相對來說復習的任務較重,并且涉及的知識點較廣并且復雜,可以靈活的應用微課,幫助學生解決復習時間緊張的問題,并提升復習的效率,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基于此,作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對微課程在高三復習課中的設計與應用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微課程 高三數學復習 課程設計
0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不斷創新應用,并被人們廣泛應用在教學中,以提升教學效率。微課程是當前應用較為普遍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新的教學資源,在在高三復習過程中,靈活應用微課程,可以有效的將復習內容進行重點突出,促使學生明確復習目標,將復雜繁多的知識進行簡化,從根本上提升復習效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一、微課程概念與特點分析
(一)概念
現階段,微課程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重點與難點的知識內容制作的微小視頻,通過視頻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微課程自身具備明確的教學目標與主題,高效的為學生服務,引導學生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積極主動進行學習,提升學習效率。從廣泛的角度進行分析,微課程符合現階段的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微視頻作為媒介,將學生作為主體,將重點知識內容進行突出,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分析,滿足當前實際的需求。
(二)特點
受微課程自身的性質影響,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可以將較為零散的知識內容進行合理的整理,突出復習知識的重點與難點,并將復習的時間逐漸碎片化,解決高三學生復習時間緊張情況,利用開放性的復習空間提升的復習效率,具體來說,微課程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點,不受時間與地點因素的限制,在傳統的復習過程中,主要是在課堂上由教師帶領復習,方式較為傳統,學生自身的復習興趣不高,難以積極主動進進行復習,而微課程的設計,可以促使學生通過微視頻隨時隨地的觀看知識點,保證學生在復習時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提升復習效率。
第二點,復習效率高,學生在利用微視頻進行知識復習時,如果知識點相對較難或者難以記憶,學生可以進行循環觀看,將不懂的知識點或者聽課時遺漏的內容進行重新學習,以此來滿足當前實際的需求。對于學生來說,在課堂聽講中經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情況,利用微課程,可以從根本上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靈活掌握知識。
第三點,課程時間段,內容精確,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以一節課的時間幫助學生進行復習,時間相對較長,學生經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情況,而相對來說,微視頻則具有良好的時間短特點,將大量的知識內容進行精簡,通過不斷的提煉,促使學生高效利用時間提升其復習效率,降低高三的學習負擔。
二、微課程在高三數學復習課中的設計原則與要點
(一)原則
微課程在應用過程中,教師應首先明確其應用的目的與作用,進而保證微課程發揮出自身的作用,促使學生高效進行學習。具體來說,在設計過程中,應嚴格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第一點,以學生為中心,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復習模式,將教師轉變為復習的引導者,利用微課程為學生服務,明確學生自身的背景特征,明確學生實際的復習需求,進而為其制定合理的微課程,通過適當的內容促使學生高效進行復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復習效率。與此同時,在復習過程中,還應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積極主動進行學習,加強與學生的交流,進而達到復習的最終目的。
第二點,實現微型化,微課程的主要形式是通過碎片化整理,滿足學生的碎片化復習時間,進而環節高三學生復習緊張的情況,滿足當前實際的需求。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首先,保證視頻時間段,通常情況下在5-10分鐘之內,不會使學生感覺到疲勞,并且提升碎片時間的利用效率,提升學習效果。其次,保證內容精確,通過精確的內容將重點知識與難點知識進行突出,將復雜的知識內容進行簡化與整理,將知識進行簡化的同時,又保證相關的知識內容存在明顯的關聯性,進而引導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與框架,提升學習效率。
三、微課程在高三數學復習課中的設計與應用分析
在實際的設計過程重,作者結合實際情況,以案例為例,分析微課程在高三數學復習課中的應用,以供相關工作人員參考。平面平行、直線平行等相關知識內容是高三課程的重點,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遇到的難點,經常發生知識概念混淆情況,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某高三數學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過程中,靈活設計了微課程,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提升自身綜合數學水平,具體來說,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一)進行合理的微課程設計
該教師在微課程設計前期,明確學生自身的實際特點,靈活應用現階段的多媒體技術與信息技術,進行動畫演示,將重點的幾何內容與知識點進行合理的分析,幫助學生喚醒對知識的記憶,強化記憶與理解。例如,教師通過多媒體工具,利用幾何畫板的互動性向學生展示幾何圖形以及點線面的性質,促使學生對知識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積極主動進行學習,學生通過演示,可以清晰的觀看幾何圖形以及點、線等轉換的性質與意義,通過動態的演示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促使其逐漸提升自身的復習能力,全面發展,提升復習效率。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將課程設計進行合理的模塊劃分,總共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進行問題的設置,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行思考,例如,該教師設置的問題有“平面與平面動態變化的過程是否存在規律?”、“線與平面平行需要什么條件?”、“線與線是否存在空間平衡”等,通過問題激發學生自身的探討興趣,幫助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抓住重點,并開闊其視野,轉變學生在傳統就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固定思路與見解,通過靈活的演化,對知識點產生深入的刨析,直觀的感受知識內容蘊含的性質與意義,提升復習的效率與效果。
第二部分,在復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對相關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以觀看微課程視頻為基礎,引導學生在不斷的復習過程中,積極進行合理的分析研究,并不斷引導學生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與分析,對復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促使學生提升自身的積極參與度,在不斷的分析與理解過程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進而擴展自身的思維與想象,滿足當前實際的需求,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第三部分,在復習時積極進行該總結與強化,在加深對知識理解的同時,注重對復雜繁多的知識進行整理,總結知識點的內容,將知識進行合理的關聯,例如,該教師在總結過程中,設計合理的題型,引導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對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行更深刻的理解,以此來滿足當前實際的復習需求。
第四部分,教師在學生進行總結后,教師自身對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行有效的總結,例如,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分析后,以重點知識與難點知識為基礎,進行合理的微課總結,并布置合理的復習任務,促使學生提升復習效果,全方面發展。
(二)微課程的應用效果分析
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該教師為保證其與應用效果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以某一高三班級為例,并選取狀況相同的班級為對照組,對結果進行有效的分析,通過合理的驗證,明確微課程的實際復習效果。例如,在兩個班級中,人數均是50人,實驗班進行合理的微課程復習,對照班進行合理的傳統復習,在復習完成后,教師對兩個班級進行合理的測試,通過復試試題,了解學生對各部分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而分析出實際的復習效果。如,該教師以“點、直線以及平面平行性質為例”,將測試結果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復習效果較差、第二部分為復習效果中等、第三部分為復習效果良好,據相關的試題數據顯示,在實驗班級中,第三部分學生數量員遠遠高于對照班級,而對照班級的第二部分學生數量遠遠高于實驗班級,在兩個班級中第一部分學生的數量相差不大,處于對等狀態,由上述可知,進行微課程的復習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數學知識水平,滿足當前實際的教學需求。從廣義的角度進行分析,相對于平面平行的知識來說,學生在復習過程中,經常受到知識點自身的性質影響,尤其是相關的性質、概念、原則等理論知識,容易發生記憶混亂情況,進而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而靈活應用微課程進行分析與研究,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重點知識的認知與學習,明確知識內容的實質概念與內涵,強化記憶,為高考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提升高考數學成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三數學復習過程中,靈活應用微課程進行復習,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凸顯出知識的內涵與意義,促使學生激發出自身的學習興趣,進而積極主動進行復習,提升復習效率,強化自身的數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董江春.淺談新課改背景下現階段高三數學復習課微課程的設計及應用[J].微課程教育研究,2017,(10).
[2]李鳳起.新時期我國高三數學復習課微課程的設計及教學創新[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6,(10).
[3]董明林.淺析我國當前高三數學復習課微課程的設計及發展創新[J].中國高中教育研究,2016,(10).
[4]李海林.淺談高三數學復習課微課程教學的設計及創新[J].福建教育與裝備研究,2015,(10).
(作者單位:永泰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