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哲
摘要: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障礙之一是計算能力差,然而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是需要教師仔細分析的,只有“對癥下藥”才可以解決。本文建議從提高計算興趣、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加強口算訓練、提高計算的技巧四個方面去改善學生計算能力差的現狀,值得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 計算能力 問題分析 解決策略
0
小學生學習數學存在的最明顯問題,往往是出在計算容易出錯方面。然而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是小學數學教師最為頭痛的事情。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認識到,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找準癥結,對癥下藥。
一、小學生計算能力的“癥結”所在
(一)感知不準確。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不具體,不能對事物進行全方位感知,不認真觀察、不細心。學生在計算時,先感知的是算式,沒看清數字、符號就著急算,往往會出現種種錯誤:運算順序出錯、沒看清符號或數值,有時把計算結果找錯等。
(二)不善于分配注意。學習新公式或法則,學生只注意運用法則,在口算時出錯;連續做某類型的題,學生沒注意后面的題變了,于是又發生了不該出的錯;有的學生,計算沒出錯,寫結果時抄錯了;有的學生多步混合計算,少算一步就得出結果。
(三)記憶上的原因。有些學生基礎差。如基本的加減法掌握不熟,進位加法、退位減法學生更無從計算,有的學生乘法口訣背不熟,在遇到除法計算學生一籌莫。
二、解決“癥結”的根本——提高數學計算興趣
興趣是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數學計算重復、機械、枯燥乏味,要提升小學生計算能力,激發學生計算的熱情,培養其計算興趣,讓學生愛上計算,并在計算中找到學習的樂趣,使小學生在興趣地帶領下步入數學知識的殿堂,去探索小學數學的奧秘。對一些計算題,教師要合理的整合,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學會變通。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吃透教材,挖掘和科學的運用教材,在教學中,創設有趣的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情境中運用自己的思維快樂地學習。
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多種形式活動,進行訓練小學生的計算能力。開展各種游戲,進行計算練習;利用各種形式的競賽,訓練學生計算的速度與正確率;也可以開展小組對抗賽;學生可以自編計算題等形式多樣。多種形式的活動,使每個學生參與其中,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習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的插入學生喜歡的故事渲染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愉悅、充滿生機的課堂中學習新的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解決“癥結”的策略——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大部分學生,在計算中出錯,并不是不會,而是計算時粗心大意:有時抄錯數;有的在背乘法口訣時出錯;有的是沒注意小數點的位置點錯了,這都是由于學生在計算時不仔細、不認真出現的錯誤。有些學生在計算時亂寫亂畫,在計算中見縫插針,沒有一定的次序,書寫雜亂,這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有的學生存在這樣的心里:管我在哪兒算,算正確就行。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在平常練習時,要對小學生嚴格要求,讓其養成好習慣,書寫要認真、規范,在書寫計算過程時要嚴格按照一定的步驟、次序進行。只有書寫清晰、認真、規范,在計算中不會出現把符號、數字寫錯,就能保證學生在計算中少出錯,就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教師在計算教學中,計算前要求學生看清數字及運算符號,計算時學生書寫要清晰、認真,嚴格按照要求的格式書寫,計算后要認真檢驗,按照要求,寫出答案。
對中高年級學生,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有部分學生不認真審題,對計算的要求、格式,看都不看,一看是計算題,拿起筆就匆匆的寫起來,雖然計算結果正確,但沒按要求算,也不算正確,有的同學在做計算題時沒按要求,有時會“畫蛇添足”浪費了時間、精力。所以,在計算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的計算更準確、正確率高,教師對學生提出以下要求:計算前要看清題的要求;計算時書寫清楚,特別是運算的符號及數字;計算方法要簡便、合理。
四、解決“癥結”的必要輔助——加強口算訓練
要提升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在計算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口算教學,只有增強口算能力,就能提高小學生的計算速度,確保計算的正確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計算教學時,對學生進行口算訓練時要嚴格要求,教師利用小黑板或多媒體課件準備5至8個口算題,課前五分鐘對學生訓練。要天天練,學生在練中掌握了一些小技巧、把握了一些計算題的規律,在天天練習中,學生口算的速度快了、正確率也提高了。為了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教師要求學生準備一個專用本,每天的口算訓練,培養學生聽的能力,在短的時間內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生把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增強了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對書寫認真、出錯少、進步明顯的學生,要及時進行表揚,給予肯定。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每天對學生進行計算訓練:教師可以在教材中選取有代表性的練習題進行訓練,教師可以把練習的內容提前寫在小黑板上,學生在計算本上做,讓學生可以口算題制成圖片,學生在思維訓練的同時,欣賞美,提升學生創作美的能力。教師每周對學生進行兩次口算測試,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目前的計算情況,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原因,想對策,對于計算能力差的學生,要多輔導。訓練學生口算的形式很多,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競賽、搶答、必答等,所有的學生都參與。
老師讀出要計算的題,學生直接寫得數。這種做法對學生要求高,學生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在聽題的同時,書寫要認真、仔細,同時還要很快的計算出結果。有時為了節省時間,學生只要把題號與得數標清楚即可,學生互相檢查,學生在檢查別的同學的同時,對自己答案的正確與否也明了。學生互查,節省了教學時間,在計算教學中收到的效果也很好。
五、解決“癥結”的最高境界——提高計算的技巧
小學數學教師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感召下,在計算教學中采用多種方法、多種形式。計算方法多樣化,不是要求教師在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時,只注重計算的“量”而不關心學生計算的“質”。因此,教師在計算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思考不同計算題的特點,引導學生善于抓住一些計算題的關鍵點、切入點,進而找出更簡便、快捷的計算方法。面對同一類型的計算題,其方法很多,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思考從中找出最佳的計算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其計算能力。
在教中高年級的學生時,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計算技巧。在計算中應讓學生記住常用數值,如π的倍數;常用的分數、小數的互化,如3/4=0.75、7/8=0.875等;常用的平方數,如152=225、222=484等;常用的立方數,如33=27、123=1728、143=2744等;特殊的兩個數相乘的乘積,如125×8=1000、24×4=96等;還有一些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換算。所有這些都需學生熟練的掌握,學生記住了這些內容,在計算一些題時速度就快了,準確度也提高了。
三年級學生就接觸估算,對于他們來說,不容易理解,有難度,因為學生把握不準把具體的數值看成多少才正合適,教材也沒明確規定估算的范圍值,所以學生無從知識知道估算的值與題中結果的差距是多少。在學生的思維模式中必須是一個準確的答案,但有些估算題沒有固定的標準。所以,在這一部分知識學習中,學生處在一知半解中,在運用估算計算時也是畏手畏腳。如果學生理解并熟練掌握估算,確實對提高其計算的正確率是有幫助的,所以在對這一部分知識教學中,教師注重對估算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從多方面、不同角度去理解、運用估算算法,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學生在計算時,先觀察數的特點,估算出其取值范圍,得出結果后加以驗證,學生了解了估算的妙用,養成了良好的估算習慣,對學生計算有了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崔君娜.芻議提升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8,(01).
[2]朱愛琴.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J].新課程(上),2018,(01).
[3]孫皓蕾,劉英.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