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星 田艷洪 吳寶華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各級各類學校紛紛研發了校本課程。我們學校在國家重視國學的大背景下,研發了校本課程《經典誦讀》,它既符合大勢所趨,又是民心所望。那么,如何教好校本課程,將其與語文教材資源相整合,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呢?本文與大家探討的是通過轉變學習方式和加強讀寫結合的策略提升校本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經典誦讀 校本課程 高效教學
新課改要求教師改變原有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因此在校本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大膽探索,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通過探究性的學習方式習得詩文知識,獲得學習詩文的方法。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我大力倡導學生以讀促寫,將詩歌運用到習作當中去,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提高了他們的習作水平。
一、轉變學習方式,構建《經典誦讀》校本課程高效教學
校本課程研發的目的就是要根據學生的興趣,由其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進行學習,以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在校本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大膽實踐,運用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學習詩文的主動性。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與大家分享我的探索過程。
語文教材中選編了不少的古代詩歌,按照其教學計劃,我會在當天或本周的校本課程《經典誦讀》課堂上進行相應的詩歌綜合性學習,一方面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古詩素養。在一次《經典誦讀》的綜合復習課堂上,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從古到今,涌現出了屈原、李白等許多偉大的詩人,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在這次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將要開展搜集詩歌、給詩歌分分類、然后按照類別再補充一些詩歌等活動。你們覺得有什么困難?一談起“古”詩、“古”文,不僅是學生,就是很多成年人都會產生畏難情緒,為了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打消學生的顧慮,在進行綜合性復習之前我首先要解決這一問題。有的學生馬上回應說:老師,到哪兒去搜集這么多詩歌?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我給他們提供了一條線索:大家先不要著急,我們來回憶一下,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在課文里都學過哪些詩歌啊?我們在《經典誦讀》的課堂上又學過哪些詩歌?學生們打開了記憶的閘門。我趁機說:你們看,這么多詩歌,是不是正好可以用呢?你們看這兩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是描寫送別的。我們把同一個內容的詩歌整理在一起,這就是分類。那么,詩歌除了送別,有沒有不一樣的詩?經過我的拋磚引玉,學生們七嘴八舌討論起來。最后學生們總結說:分類的標準很多,我們可以按照類別編編小詩集……
傳統的的詩歌教學活動,教師往往會提前把詩歌分好類別,然后讓學生誦讀、背誦,這種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容易使學生們產生逆反心理。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使教學效果得到提高。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與新課改提出的這些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在校本課程《經典誦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積極轉變角色,大膽運用合作探究法進行《經典誦讀》的教學,以促進校本課程與教材資源的有效整合,提升校本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二、學以致用,構建《經典誦讀》校本課程高效教學
如果能將學到的古詩詞運用到日常的交際和習作當中去,一定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經典誦讀》校本課程的興趣。下面結合習作案例與大家分享學生們在《經典誦讀》這門校本課程中的收獲。
在《我是詩歌迷》的習作中,小作者用熟悉的古詩詞引入,自然地表達對詩歌的癡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手握一本《古詩詞》,搖頭晃腦地一字一句背起了蘇軾的《水調歌頭》,嘴角情不自禁地越揚越高。我的詩歌夢,從學習《經典誦讀》綜合性學習開始了……
……
“我來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寫的一首小詩吧,不要見笑哦!小鳥小鳥/你怎么一臉委屈地站在那兒/是不是沒認真聽課,帶頭搗蛋/被老師揪了出來!”一位調皮的男同學繪聲繪色讀起了自己的大作,引來一片笑聲。
“呵呵呵… …”
“哈哈哈… …”
他這簡短的小詩,不住撞擊著我的心房:原來我們也可以寫詩歌,原來詩歌也可以這樣寫。他能行,為什么我不能行呢?
……
上面這篇習作巧妙地寫出了小作者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的收獲:有教材的啟迪;有教師的引領;有同伴的激勵……對詩歌的興趣也就這樣濃郁起來。
綜上所述,不要以為詩歌離我們很遙遠,不要以為詩歌只是詩人的專利,只要用心讀詩,品詩,寫詩,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詩人。我校《經典誦讀》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不僅拓展了語文教材中的詩歌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詩歌的海洋盡情遨游,還相應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提升了教師的文學素養。希望在一線教學過程中,廣大教育同仁能夠在踐行新課改理念的同時,在校本課程教學過程中大膽探索,將校本課程與教材教學相整合,提升語文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楊芳.腹有詩書氣自華——淺談如何指導學生運用經典詩文[J].華人時刊(校長),2015,(04).
[2]吳靜.開放:延展“校本課程”的張力[J].小學語文教學,2015,(11).
(作者單位:[1]吳紅星,吳寶華,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第一實驗小學;[2]田艷洪,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素質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