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裕榮
【摘要】本文論述普遍存在的影響農村學困生發展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探討如何趨利避害,利用大部分農村學困生具備的思想單純、吃苦耐勞等品質,幫助他們轉變學習態度,并引導他們克服家庭不利影響與自卑心理等不利因素,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自信心。
【關鍵詞】農村學困生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轉化 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014-02
學困生在農村小學里是十分常見的群體。學生由于受到智力、性格、家庭環境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為幫助學困生轉化,實現學困生的知識、技能得到有效發展,筆者將從農村小學的教育現狀出發,從整體角度考慮,分析普遍存在的影響農村小學學困生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分析教師在教育他們的過程中應當如何趨利避害,揚長避短。
一、影響農村小學學困生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近年來,農村小學的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農村小學生的思想在某些方面也表現得比城市的學生更為積極。首先,農村的社會環境相對城市而言較為簡單,在此環境下成長的農村孩子思想相對單純,在教育過程中容易被感化。其次,農村孩子大都參加過體力勞動,他們從艱苦的體力勞動中練就了堅強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學困生也不例外,這些可貴的品質有利于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最后,如果將學困生與學校里其他學生相比,農村的要比城里的差距小,這容易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有利于轉化工作。
(二)不利因素
事物總存在正反兩面,影響農村學生的既有積極有利的因素,也存在消極不利的因素。首先,農村孩子接受正規教育晚,時間短,基礎相對薄弱,在學習中容易趕不上進度,極易對學習感到無力,產生消極懈怠的情緒。其次,農村家長的文化素質相對低于城鎮家長,輔導子女的能力較弱。并且許多家長為了生計到外地打工,常年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幫助其學習成長,這部分學生自然就成為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極易產生孤獨、內向等心理問題,且隔代撫養教育存在許多弊端,而農活較繁重又使他們對學校教育依賴性過強。
二、幫助農村小學學困生的具體實踐與策略
在以上論述中,我們已經了解到了影響農村小學學困生的有利與不利因素,面對農村小學學困生的教育優勢與劣勢,我們應該如何趨利避害,依靠積極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幫助學困生轉化呢?筆者結合具體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對策。
(一)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幫助學困生改變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決定學習表現,學習表現直接關系著學習成績。在較為單純、艱辛、質樸的農村環境下,農村的學生也都比較單純天真,能吃苦耐勞,因此單純的農村社會環境成為了農村學生學習的有利因素。筆者結合農村學生在農村環境長大而養成的單純天真、吃苦耐勞等性格特征,幫助學困生改變學習態度。
1.利用學生單純的思想,激勵其樹立遠大的志向
農村學生的見識比較狹隘,追求也較低,因此,學困生都表現出漫無目的的學習傾向,沒有具體的學習目標,所以在對學困生的教育過程中,教師首先必須引導他們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現有的資源條件,如手機、電視、電腦等,向他們展示外面豐富多彩的世界,利用學生單純的思想,激發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激勵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力爭成為有用之材。筆者曾在與學生小皓的交談過程中,得知其偶然間在電視上看到紐約后被紐約深深吸引,表現出了對紐約的無限向往,多次表示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筆者抓住這一點,鼓勵小皓,告訴他世上無難事,如果想去紐約就必須先努力學習,這樣才能不斷地前進,到達心目中最想去的地方,并向小皓列舉了一些夢想成真的案例。小皓深受啟發,從此樹立起了自己的學習目標,一改懶散的學習態度,取得了越來越好的成績。
2.利用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促使其在學習中形成堅韌的品質
農村孩子大部分從小就接觸農業勞動,在艱苦的生活和體力勞動中練就了堅強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有利因素,試著讓他們了解更多杰出人物的先進事跡,激勵他們樹立艱苦奮斗的決心。學生小杰的父親臥病在床,整個家庭靠母親一人辛苦務農支撐。小杰乖巧懂事,從小就幫助母親分擔各種家務,常常放學回到家后就做飯、澆菜、喂豬、喂雞等,忙完農活后基本就沒有心思再去寫作業。后來筆者發現小杰雖然家庭作業經常不按時上交,但在課堂上的練習幾乎全是滿分,于是決心以杰出人物的事跡激勵小杰,例如,幾乎全身癱瘓的霍金,身殘志堅,憑借驚人的毅力取得了舉世聞名的成就,不在困境中屈服,而是努力扼住困境的咽喉,突破困境。又如,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從初中畢業考試數學學科要補考,到成為世界有名的數學家,在失敗中奮起,失敗的終點就是成功的起點。筆者以這些人物的事跡鼓勵小杰,小杰深有感觸,被偉人們堅韌不屈的精神打動,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
(二)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幫助學困生實現轉化
學困生往往因學習基礎薄弱、不良家庭因素等而產生心理障礙、思想負擔,面對這些不利因素,教師最重要的就是結合學困生的具體情況,給予他們溫情與寬容,通過思想教育、鼓勵等方式幫助學困生釋放心中的焦慮,幫助學困生實現轉化。
1.針對“情感缺失”,以“情感教育”轉化學困生的思想
某些農村家長或因文化程度較低,眼界比較狹隘,思想覺悟不高,所以對孩子放任不管,要求也不高;或因生活艱辛,將大部分時間放在賺錢養家上,常常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在這種比較“冷漠”的環境中成長,不易養成責任感與上進心,性格也比較容易變得孤僻、自卑、任性。對于這一類學困生,教師只有在情感上和他們溝通、貼近了,他們才能聽得進教師的教導,才能克服孤僻、自卑的心理,不斷奮發向上。六年級學生小林從五年級就開始逃學,發展到上六年級后更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經常曠課,即便來到學校也是不遵守紀律、無心向學,教師曾多次找他談話,他都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一次值周教師叫他把一桶垃圾倒掉后(說是讓他做件好事來考驗他)再到辦公室來,他倒掉垃圾后連垃圾桶也沒拿回辦公室就離開了學校。班主任家訪了幾次也沒起多大的作用,即使有一些好轉也是好景不長。后來筆者從與他鄰居的對話中了解到他的家庭情況:他的母親是一位精神病患者,無法參加工作,養活一家五口的重擔全落在他父親的肩上,而他父親除了耕種還去給別人打零工以維持生計,平時根本沒時間教育他。于是筆者找了一個合適的機會與他促膝談心,在此過程中筆者引用自身的經歷鼓勵他。筆者小時候家里很窮,靠借錢讀完高中,回家后一邊當代課老師一邊參加生產勞動,攢錢供自己讀中師才有今天的好日子。接著筆者讓小林找出我們雙方家庭情況相似的地方,引起他的共鳴,觸動他的心扉,小林深受震動,流下了淚水,并將許多心事告訴了我。筆者肯定了小林的態度,并鼓勵他痛改前非,努力學習,奮起直追。現在小林不僅改掉了過去的壞習慣,還經常為學校和班級做好事,在家里也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班中同學由原來的厭惡他到關心、幫助他。小林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整個人也變得更加自信開朗。
2.針對自卑心理,以鼓勵的方式增強學困生自信心
對于“鼓勵”學困生的方式,筆者結合自身經驗,認為應該要把握好以下三個“點”。
(1)注意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
“閃光點”是每個人身上的積極因素,如果教師能及時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并適時地進行鼓勵,將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學生小敏學習松懈、愛打架,其他學生和家長對他的投訴從不間斷。很多家長希望老師勒令其退學,但筆者認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不能放棄任何一名學生。于是筆者安排了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與小敏同桌,做他的“小老師”。同時筆者努力挖掘他的“閃光點”。在一次大掃除時,筆者發現小敏很主動地去干別人不愿意干的重活、臟活,于是在總結大掃除的情況時,極力表揚小敏是個愛集體、愛勞動的好學生,號召全班同學向他學習,并獎勵兩本作業簿給他,將他的這一舉動報告給他的父母,從未嘗過領獎滋味的小敏十分激動。自那以后,小敏對班級事務更熱心,也不再打架惹事。而筆者也趁熱打鐵,在班上經常表揚他的種種進步,并利用課間和他談心、輔導他學習。一個學期過后,小敏不但改變了愛打架的壞習慣,還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2)注意把握學困生的“興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樂學之源。筆者根據班上學困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提供適合發揮他們特長的機會,使這些學困生感到老師是信任、理解他們的,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增強了他們的自尊心。小志成績不錯,但自制力差,喜歡逗弄同學,愛講粗言猥語,好出壞風頭,同學們都很討厭他。為了轉化小志,我從他的興趣入手。小志最喜歡畫畫,他的理想是當個畫家。于是,筆者便讓他負責出班級板報,充分發揮他的特長。筆者還經常給他講徐悲鴻、張大千、達·芬奇等中外知名畫家的故事,結合故事給他講畫畫與做人的道理,買有關繪畫的書送給他,陪他去看畫展,并在班里為他舉辦畫展。經過耐心而細致的教育,小志漸漸改掉了很多缺點,期末還被同學們評為“三好學生”。
(3)注意抓住學困生的“基本點”
學困生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點”,那就是不甘落后。教師抓住這個基本特點,就抓住了根本,就能有力地促進學困生轉化。比如,我班收發語文作業原來一直是小隊長的事,但筆者發現在每次收發本子時,有不少學困生總是把手舉得高高的,很想收發本子。針對這些情況,筆者在與小隊長商量后,決定在收發語文作業本上實行“傾斜政策”,由進步快的學困生收發語文作業。收發作業本在學困生間產生了“轟動效應”。過去一直要老師或“小老師”監督完成作業的學生再也不用逼著做作業了,缺交少交作業的現象也沒有了。
目前,影響學困生學習的因素也在不斷變化,關于農村小學學困生的教育仍困難重重,但教師只要掌握正確的理念,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就一定能夠促使其轉化,未來農村小學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