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峰
摘要:“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是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數學的教學內容較抽象、枯燥、無味,它沒有形象生動的語言及生動的故事情節,不易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作為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教師,我善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經常利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關鍵詞:數學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中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激發學習興趣。數學的教學內容較抽象、枯燥、無味,它沒有形象生動的語言及生動的故事情節,不易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生認數和記數時,我采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為了讓學生記住數字1—9的字形,我教學生背誦順口溜:“1象粉筆,2象鴨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鉤子,6象口哨,7象銀鋤,8象葫蘆,9象蝌蚪。”以此來幫助學生記住字形。通過這樣的教學,賦予數學內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將數學的知識滲透到童話的故事中去,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一、利用直觀教具、操作學具、電化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習興趣。
低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可是他們好動、好奇心強,對新奇動人的事物比較敏感。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直觀教具、電化教學及操作學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應用題”時,讓學生先擺10個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擺6個圓形,并向學生說明擺的時候要從左邊起,把圓形和三角形一個對著一個地擺。教師問:“哪一行擺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圓同樣多?請你們用手指畫一畫,同桌互相檢查一下,看看畫得對不對?再畫出三角形比圓多的部分。”接著問:“同樣多的有幾個?三角形比圓多幾個?”再啟發學生想,三角形比圓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組成的?多的部分是幾個三角形?從而使學生直觀地看出三角形多,圓少,三角形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和圓同樣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圓多的部分,從而體會到多的數能分成兩部分,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二、利用數學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在教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時,選擇一些符合教學內容的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如復習“小數的減法”時,可讓學生做“爭當模范營業員”的游戲,教師一手拿著人民幣,一手舉著所購買的物品的價格卡,讓學生算出要找回的錢,并寫在練習本上,五次后評出模范營業員,這樣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學到的知識。
三、采用啟發式教學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低年級學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據這一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巧妙地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回答,從而集中注意力。同時,對學生準確回答的問題加以肯定,對不懂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啟發引導并加以鼓勵,從而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來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容易產生“喜新厭舊”的情緒,在教學中我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方法進行教學,給學生以新異感,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如:通過講故事、設問或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用電化教學、直觀教具、數學游戲、課堂提問、練習形式多樣化……等方法,使學生不會產生厭煩感,從而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并保證數學教學的順利進行。
五、采用以圖培養激發興趣
有特色的圖形能促進注意力的集中和刺激思維活動,增強對數學學科的興趣。
例如:在講授直線概念時,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一條直線,并一直延仲到黑板邊緣。學生頗感驚訝,紛紛問老師:畫這么長做什么?老師做出直線繼續向前延伸的手勢,接著講:“這直線筆直伸向前方,穿過教室的墻,一直伸問天空、宇宙……”學生頓時恍然大悟,興趣倍增,深刻地理解了直線的概念。
又如在講“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課時,教師先用三四分鐘時間,利用放縮尺畫一個小孩的頭像,學生頓時滿腹狐疑。“我們的數學老師不是圖畫老師,怎能用這么簡單的工具畫出這張形狀相同、大小不同的圖畫?”老師抓住學生這個興奮點、注意力集中,求知欲高的時機進行愉快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課后平時幾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也對本章內容發生了興趣,還動手做起了放縮尺。
六、采用動手能力激發興趣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設計豐富有趣、可操作性強的數學活動不僅可以復習鞏固已學過的數學知識,而且通過動手操作、主動思考,能夠體現數學發現的過程。
如在學習“圖形初步認識”時,可以讓學生制作火車模型,制作一個五角星。剪開織帶制作莫比烏斯帶,放上一只螞蟻看它的爬行路線;用剪刀沿織帶中線剪開莫比烏斯帶你又能得到什么?將這個實驗再做下去又有什么發現?通過讓學生畫圖、折疊、粘合得到不同的模型,能夠讓學生了解和欣賞有趣的圖形,在活動中感受數學的奇妙,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七、采用規律方法提高興趣
數學規律是客觀存在的,走進豐富的數學生活世界,才能尋求數學的真諦。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探索事物的數量關系、變化規律。
例如:6×7=42,66×67=4422,666×667=444222,6666×6667=44442222,……讓學生經歷觀察(每個算式和結果的特點)、比較(不同算式之間的異同)、歸納(可能具有的規律)、提出猜想的過程。通過觀察分析對比概括,用具體數值發現規律,用字母來表示規律,用符號運算驗證規律。在這樣的探索規律的活動中,學生不僅能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地獲取知識,而且能不斷豐富數學的經驗,學會探索,學會學習。
實踐證明,將興趣運用于數學教學,引導學生邊議論、邊思維,使學生在輕松、活潑、自然的情境中愉快地學習,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只有不斷引導學生思考,才能將知識進行比較、歸納、綜合,最終獲得系統化的數學知識,這才是最大的收獲。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