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超
摘要:在課堂改革中,把學生從題海學習中解脫出來,讓老師走出滿堂貫的教學模式,讓課堂還給學生。在課堂中,老師角色的轉變,與學生關系的定位,如何評價學生的成才觀。使學生能輕松、愉快的完成學習,為他們今后的發展積累一些學習方法。
關鍵詞:數學教學;改變;互動;愉快課堂
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中,前言的第一句“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課程應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對數學教學提出了要求與任務,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提出了方向與目標。圍繞著“數學課程”在對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上,我們積極的進行數學課堂改革,將“愉快課堂”積極引入數學。結合農村學生學習的現狀,在“愉快課堂”的實施過程,我們得到了有益的體會。
將“愉快課堂”引入數學課堂這是我們教學的一個新的嘗試,這需要教師要有多方面的角色的轉變。一是“學習者”: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參加校本教研;多閱讀,多收集,多參加有益活動,多動手動腦學習先進技術。生活就是學習,只有跟上時代“脈搏”,思想、思路才會新,方法技巧才會新。二是“調查者”:農村學生的家庭環境、學習情況參差不齊,老師要了然在心。農村的教學班額較大,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三是“演員”,“45分鐘”交給老師,看如何呈現給學生。在教學環節的設計過程中,問題的設計要恰當,使問題啟到“點睛”的作用。要有基本的教學模式,便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四是“管理者”: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分工,兩個課代表是“總負責人”,每天有六個值日生,分成16個小組,每組學生有5~6人。各負其責,共同把每堂課、每天的學生任務完成好;掌握不好的知識,要及時反饋,老師要及時進行處理。五是“督查者”:在農村留守兒童比較多,基本都是爺爺奶奶來管理這些孩子,這是我們農村的現狀。由于他們的知識水平有限,疏于對孩子學習的監督,對孩子成長的指導,過于溺愛孩子。這就要求老師不但要教授學生知識,還要檢查學生的家庭作業,還要注意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變化,及時的與家長進行溝通,共同管理學生的成長。六是要成為“欣賞者”,而不要成為“埋怨者”。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在形成過程中,他想認識這個社會,但他的社會閱歷淺,需要家長、老師、社會來幫助他們成長。學生犯錯誤那是正常的,需要別人的幫助;老師可能不經意的點撥,對學生的成長就會啟到很重要的“正能量”的作用。再者老師要能容忍學生的錯誤,而不是放縱他的錯誤;要能觀察出學生的優點,而不要“吝惜”你的贊揚的語言。你的一聲贊揚,可能就是學生行為改變的開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圍繞學生實施的課程設計思路,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探索性和創造性,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等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學活動組織中,要選擇好一定的“載體”,能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四個方面”,能對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美麗發展啟到“奠基”作用。“愉快課堂”的實施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學生在這樣的“舞臺”上也得到了發展。在“愉快課堂”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一些有用的方法,想與大家探討。我們是農村的學校,教師的流動量較大,有些學校還有代課教師;班額較大,管理難度增加;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較多,孩子受教育的環境缺失;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情況千差萬別,這要求農村老師要有多方面的角色。農村教師要身兼數職:既是老師,又是家長,還是他們的朋友。既要嚴厲,又要和藹。結合農村的現狀,我們對教學活動進行了適當改革。把愉悅課堂引入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老師都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訓練與提高,老師也從課堂上解放出來。我們以悅學案為“主線”,悅課堂為“載體”,越學練為“輔助”,從課前、課堂、課后進行管理和指導。悅學案應以問題為“媒介”,圍繞教材設計問題、拓展問題,培養學生閱讀思考能力、質疑能力。悅學案應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獲取知識,培養學習習慣,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實際上就是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愉快課堂上,教師結合“悅學案”,結合學生自主生成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組內交流,教師全程到組參與指導,充分發揮小組長的指揮協調作用,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小組凝聚力和競爭力,加強小組評比,并明確獎勵表彰措施。鼓勵學生自由質疑,調動團隊解決問題。最后由老師作精辟提煉和簡要總結。在悅學練中,教師根據學習目標,精心準備練習,并由小組長進行檢查,老師進行抽查,檢查目標達成情況。要盡量分層設計習題,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成就感。根據學生情況,有針對性的選題,使每個學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題型。訓練要循序漸進,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長期目標,應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中,掌握必備的數學知識。老師又是“家長”,教育孩子在衣、食、住、行、言各方面的注意事項,要節儉,講衛生,預防疾病等等,關心學生的成長。多參加與學生有關的活動,多舉行些活動讓學生參加,增加與學生交流的機會,與學生玩在一起。通過學習和活動了解學生的想法,觀察學生的行為,為教育學生提供第一手資料。老師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學生健康的成長,為高一級學校提供合格的學生。
培養學生就是學生能夠健康成才,為社會做出貢獻。在評價過程中,應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觀察評價學生,真正啟到對學生的學習、發展有用。結合農村教育現狀,在愉快課堂實施過程中,我們注重了孩子知識能力的培養,生活能力的培養。在孩子的日常行為上,規范孩子的言語、思想、行為,讓他們熟悉人們之間的日常用語,尊敬家長、別人,能主動與別人打招呼,能學會與別人交流,要敢于待人接物,使學生的思想能與社會正常“接軌”;使孩子能健康成長,不成為“問題”少年。
總之,學生在“愉快課堂”的學習,這種建立在師生互動、學生合作、相互評價的教學過程,學生心理上的成就感、收獲感是不言而喻的,從而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天中教育》 (2016年 第3輯)大象出版社
[2]力做“悅心校長”《中國教師報》2015年7月29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