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小學美術課是小學教育階段的重點內容,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學生協調發展起著積極作用,是學生掌握美術知識和基本美術技能的主要途徑。另外,美術教學還能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而民俗在小學美術課程中的應用,則有效提升了教學文化內涵,促進了文化傳承;且民俗的融入豐富了課堂內容,更有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針對民俗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應用展開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教育;民俗文化;美術課程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在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認知能力有限,閱讀受限,往往都喜歡繪畫,美術教學能引起小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的內心無法寫出來,卻可以畫出來,這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條件,因此,展開高質量的美術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民俗文化在小學美術課程中的運用,對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有著很大幫助。
一、民俗的概念
民俗是指一個民族在社會活動和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習俗。中國的歷史文化悠久,且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境內各民族都有著各類代代傳承的民俗。這些民俗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民間,影響著人們日常生活習慣。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行業性、變異性、傳承性、階級性。不同地域的民俗不同,甚至差異很大。例如:北方與南方民俗文化具有很大差異,過年時北方吃餃子,南方吃年糕。民俗文化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如大年初二以前家中不許掃地、過年時給壓歲錢等等。民俗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傳承價值。現代教育中應積極融入民俗文化,以促進傳統文化傳播。
二、美術教學在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及基本教學情況
美術指具有可視形象的藝術表現形式,屬于典型視覺藝術。美術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繪畫技能與美術知識,還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升學生創造美、感受美的能力,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在發揮審美教育功能的同時,還能起到德育的功能,豐富了小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對于促進身心的協調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小學階段,學生對事物充滿好奇,美術教學更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取得的教學效果遠遠好于理論教學。然而,當前很多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問題:沿用理論教學模式,教育內容空洞,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個體感受,偏離了美術教學初衷,無法很好地發揮出美術的教學職能。想要提升小學美術教學質量,應改革創新教學內容,豐富課堂形式,構建多元化美術課堂,融入文化元素。
三、民俗在小學美術課程中的應用
民俗文化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反映了勞動人民審美情趣。民俗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不僅促進了傳統文化傳播,更豐富了美術教學文化內涵,有利于美術教育的持續發展。小學美術教學并不是為了進行專業美術指導,而是進行美術興趣的培養,是一種生活美術,所以教學內容也應貼近生活。例如,泥人、剪紙、彩陶、皮影戲都能為美術教學提供很好的素材。教師可利用這些優秀的民俗素材,擴展課堂內容。具體教學中,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選擇前要進行調查,了解學生會對哪些民俗感興趣,基于學生的需求來確定教學內容,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創作指導前,教師要對選定的民俗文化進行詳細介紹,組織學生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與調查,調動學生好奇心和積極性,使他們能產生創作熱情。如《吉祥圖案》的教學,可提前布置學生課外收集各種民間吉祥圖案素材,上課時讓學生對所選圖案的由來和寓意進行講述,讓學生在各種繁雜的素材中學習各種圖案造型及色彩元素知識,獲得創作靈感。另如,在《生動的小泥人》教學中,可將泥人文化進行介紹,鼓勵學生說說自己想要創作什么樣的作品,和學生進行興趣交流,引導他們進行大膽創作。具體的實踐教學活動以小組形式開展,讓小組成員間能相互啟發、相互促進,這對于教學效率提升有著很大幫助。但必須要保障分組的科學性,分組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應將四到六名學生分為一組,將不同性格、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分入同一組。創作指導中,教師應積極發揮引導者的職能,幫助學生解答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由創作。然后,可組織每一小組進行作品展示,讓學生間相互評價,選出優秀作品。這能激發學生的良性競爭意識,產生創作動力。民俗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傳承、保護了傳統民俗文化,豐富了小學美術教學課堂,使學生獲得了更多美術學習樂趣。
四、結束語
小學美術課是小學教育階段的重點內容,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學生協調發展起著積極作用,是學生掌握美術知識和基本美術技能的主要途徑。民俗是重要的傳統文化,它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提升美術教學的文化內涵,促進文化的傳承。小學美術教學中應積極利用民俗文化,創新課堂形式,豐富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