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才
摘要:高中階段的數學難度已經有大幅的提升,模塊的多樣性,復雜的系統性,都讓高中數學的題型更加多變。面對龐大的體系,很多學生望而生畏,因此作為老師一定要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來推動學生的學習。
關鍵詞:高中數學;學習興趣;培養方法
高中數學難度的提升,意味著學習難度的的增大。數學學習的難點在于它極其側重運用知識點的能力,對于文科來講,它是唯一一門偏理性思維的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重在知識的記憶背誦,單獨的數學學習并不見得簡單,而理科并沒有因為其主要學科偏理化而獲得好處,理科的數學相較于文科數學難度又提升了不少,這也算是一種平衡,但總的來說,數學的學習對任何一種類型的學生來說,都不是一件易事。不可否認的是,盡管學生課下做題是提升熟練度與提高經驗的主要途徑,但老師的課上授課更加重要。首先,基礎知識在課堂上獲取;其次,教師的教學效果將決定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這進而影響學生做題的能力。數學又是一門不簡單的學科,如何進行課堂教學,本文將對此進行相關指導。
一、高中數學特點分析
(一)記憶仍舊重要
背誦記憶是每一門學科都離不開的第一步,即使是理科,第一步要做的也是先通過記憶的方式掌握體系的知識,一方面是大部分理科基礎知識都是固定的定理定義,往上基本沒有邏輯可再推,因為它往往就是一切相關原理的發端,這是所有基礎知識的特點之一。另外,數學體系的表達也需要文字,一切的邏輯關系都需要以文字為載體展現給學習者,學習者將其抽象化,在做題的時候再具體化,這才是理科學習的過程。總而言之,數學的學習也離不開文字知識的記憶,運用原理的前提是掌握原理,因此高中數學的開始,就是背誦。
(二)思維性加強,難度提升
這是高中數學區別于初中數學最起碼的要求,符合學習循序漸進,層次不斷提高的要求。高中對學生的運算、解析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體現在題型上。首先,是運算基本不再單獨出題,往往是寓于其他題型當中,在大題的題型中,和運算比較相似的數列模塊,由于數列公式的變換相當靈活,對于看懂數列之間的規律,從而求得數列公式,也需要一定的邏輯和推理思維;其次,嚴密、精細的高難度題型出現,這主要是指解析幾何類題目。正是由于解析幾何的構成元素都是幾何中最基本的元素,例如點、線、三角形、圓等,僅是線一種元素,就可以通過角度、長度、相互關系(相交或平行)等達到無數種復雜的組合方式,更不要說有圓錐曲線參與的題目;最后,題目的綜合性加強,各種題型都有相互聯結的可能。例如向量與解析幾何的組合,圓錐曲線與雙曲線的組合等。這種題目的出現,一方面,在難度上確有提升;另一方面,也最能考驗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而不是將知識記憶簡單模塊化,割裂化。
二、課堂實際教學指導
(一)教學要生動活潑
在大多數學生口中,關于對老師的評價,往往不會從老師教授知識的深度出發,而是對老師的授課是否生動,是否易于讓同學們接受作出評判。當學生認為某個老師講得好時,通常不是指講的知識好,而是指講的方式好,因為知識是死的,但課堂教學是活的,老師個人對知識的駕馭程度將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接收程度。當老師將知識講得生動有趣,即使是不怎么認真學習的學生可能也會將注意投放到老師身上,這是通過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來達到教學效果的。
那么,這就要求老師首先對課堂知識要有著充分地理解,與學生學習類似,靈活運用的前提是熟練的掌握。其次,老師要積極備課,要作好完全的準備,保證課堂教學有序進行,這既是老師上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取得更好課堂效果的有力保證。另外,創新課堂教學方式,這是提升課堂效果的最有效途徑。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將知識教授給學生,但僅有知識傳授的教學無疑是一潭死水,學生單單面對數學那復雜交錯的知識體系根本提不起任何興趣,因此老師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通過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自覺吸收知識,例如結合生活實際,使用學生喜歡的流行語強調重點,用貼近學生的方式把知識“遞”給他們,而不是單純“灌”給他們,灌輸式教育對數學學習是基本無效的。
(二)積極提問,鼓勵學生思考
近些年來,很多地方的學校都在提倡“生本”思想,顧名思義,就是以學生為本,其實教學理應如此。老師是教學的主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學校是培養人的機構,教師也是培訓組織的一部分,因此培養的對象——學生理應處在學校教育的主體地位。然而很多老師在教學中經常犯一種錯誤,即只是覺得簡單地將知識教給學生,對于學生的其他方面漠不關心,這既不是培養人應有的態度,也違背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主動積極的,而不是被動被迫的。
就目前教育的發展情況來說,教師教授的方式仍將是課堂教學的主要部分,但僅僅以此遠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要求。數學又是邏輯思維極強的一門科目,尤其需要思考的過程。在數學課堂上,老師應當鼓勵學生思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提問的方式。提問會引起學生思考,因為課上時間有限,加之老師提問的偶然性與臨時性,以及每個學生都有被提問到的可能,因此會發動學生努力思考,積極尋找答案。
(三)改變傳統作業布置方式
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大致是當天課堂學習什么,作業布置鞏固什么。但由于數學的各個模塊本身就不是孤立的存在,加之近年組合型題目并不少見,因而對于新舊知識、前后知識的串通非常重要,這也是提升學生對知識運用能力的一個方面。特別是在后期的學習當中,老師在作業布置中一方面可以單獨布置之前學習過的題型,保持學生的學習記憶;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布置組合型題目的方式,既鞏固了先前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三、結束語
數學作為一門復雜學科,它的學習需要興趣,需要思考,需要聯系,而更重要的,是老師的引導。老師是知識的教授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一位真正合格的老師應當能采取正確的教學方式,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動力與效果。學生的努力與否由學生自己決定,而學生們能接收到何等質量的教學,將由老師決定。
參考文獻:
[1]鄧小榮.高中數學的體驗教學法[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3
[2]黃紅.淺談高中數學概念的教學方法[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3
[3]胡中雙.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