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良
摘要: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較短,如果教師在教學時不能采用合理的教學手段,學生很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不利于教學效果的落實。本文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快樂教學策略進行分析,為教育教學事業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快樂教學;策略分析
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逐漸成為教育各界所廣泛關注的課題。快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小學教育階段,快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因為這一階段正是學生開始接觸新知識、新思想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顯得尤其重要。小學數學當然首當其沖,數學知識反映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具有實踐性和邏輯性的特點,在小學數學教育中采用快樂教學的模式是教學制度改革的要求,還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對此,筆者結合在教學中的實踐和經驗,提出以下策略供讀者參考。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思維比較靈活,他們敢嘗試、敢挑戰、敢創新,所以在這一階段開展快樂教學是完全有必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他們從內心上接受數學這門學科,進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之中。[1]當前小學數學課本中有相遇問題的知識,我們都知道,關于這一類問題有固定的公式,即:相遇時間=總路程÷(甲速+乙速) 總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時間。而這種問題的例題通常是這種的:兩個同學在操場跑步(操場跑道一圈400米),同學甲的速度是5m/s,乙是3m/s,他們從同一地點出發,朝相反方向奔跑,問他們兩個人從出發到第二次相遇會需要多長時間?盡管這一道題比較簡單,只需要套用公式,就可以得到相遇時間=(400*2)/(5+3)=100s,但是在開始接觸這類問題時,學生不太容易理解。教師在講課時就可以引入情景,比如以班內兩名同學為例,將甲乙兩個人換成李明和趙敏,還可以引入背景,在體育課上比賽或者在課下鍛煉都可以,這樣有事實為依據,學生就會更好的理解這一道題,也便于學生加深記憶,以后解題就自然不會忘記了。
二、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
數形結合方法是進行數學教學的一種有效方法,現在已經被很多教育工作者所采用的。在教學時加入立體的事物、立體的影像,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直觀的環境下進行學習,能夠很好的達到快樂教學的目的。數形結合方法能夠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就要加強引導,可以借助其他的輔助工具,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尤其是關于幾何的一些問題,以求圓柱體的側面積這一內容為例。
圓柱體本身就是一個立體圖形,如果不能有一個參照物進行參考,學生很難進行理解。我在講這一課時,我首先準備了一個底面半徑為8cm,高為15cm的圓柱形的筆筒,在課上先放到講桌上,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通過反饋,大多數學生都回答,只看到了一個長方形,顯然學生還不完全具備空間思維能力。這時我用一把剪子將這個筆筒垂直剪開,然后將剪開所獲得的平面圖形粘貼到黑板上,學生馬上就意識到原來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所以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圓柱體的側面積,也很容易就能得到圓柱體側面積=2*π*8*15=240π。我將長方形取下來,多次重復剛才的動作,將長方形卷起,然后再展開。看到學生們大多理解了這個內容,我又問了“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什么呢?”學生沒有借助任何輔助,很輕松的就回答出來是扇形。可見數形結合的方法不但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還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三、轉變教學觀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學生對數學學習逐漸形成了固有的思維,在解答很多問題時都一味的尋找公式來套用,但并不是每一道題都有固定的解題公式。特別是小學數學,由于這一階段,小學生剛開始接受數學知識,很多思維能力他們還沒有養成,如果教師在講課時一味地向他們灌輸公式,很難使他們理解知識。不但會局限學生的思維,對教師以后的教學也會增加壓力。所以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其中模擬生活情境,進行角色扮演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比如在講解“元、角、分”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把情境設置在一個便利店里,這個便利店里有購買者、有收銀員,通過學生自己扮演角色,模擬買賣東西的場景,在付錢與找錢的過程中,讓學生對錢有一個初步概念,然后教師再通過教學生進行換算,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會加深記憶。在課下教師還可以在家庭作業中加入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買東西的內容,讓學生在更真實的場景中鞏固記憶。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使學習數學成為一個快樂的過程。
四、開展數學活動,提高學生參與度
小學數學教學是開展“快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數學活動,不但有利于學生從身心上接受數學學科,還能在體驗中提高數學在學生心目中的好感,從而也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為更高效的實現教學目標做準備。[2]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從數學活動本身入手,通過規劃設計具有吸引力的數學活動,吸引學生的關注,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以下以我在實際教學中的案例作為參考:
我在講“圓的周長”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們在硬紙板上分別畫好直徑為10cm、15cm和20cm的圓,然后參考課本,讓圓在直尺上滾動,然后用尺子量帶子的長度并記下來,然后計算每個圓一圈的長度是其直徑的幾倍。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完全投入其中,學習熱情高漲,最后他們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最后我在此基礎上引出了圓的周長的求法,學生都認真的記了下來。
通過數學活動,學生進行演示與操作,避免了被動接受公式、記憶概念的弊端,學生能夠在快樂學習中更好的學到知識。
五、結語
總之,快樂學習是當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被廣泛認可的一種教學模式。通過快樂教學,使得數學在學生之間形成了極大的吸引力,從而教師的教學負擔也逐漸減輕了,也更加有利于教學質量的不斷完善。同時,在小學數學中融入快樂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成長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郝紅葉.讓小學數學課堂充滿“快樂”[J].學周刊,2013,(08):24。
[2]楊洪芹.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快樂教學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