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古里·依力亞斯
摘要:看圖寫話是寫話教學的重要形式,是學生寫作訓練的起點和基礎,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必須要從看圖寫話入手,情境認知理論是順應兒童心理機制的教學理論,該理論啟示小學語文看圖寫話教學應當具有情境性、真實性、實踐性、探究性和主動性等特征,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情境中應當從課前精心選擇圖片資料,教會學生觀察圖片的方法,用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在寫話先口頭作文,通過評價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以及教會學生學會自我修改等方面來提高小學語文看圖寫話的教學效果,才能為小學低段的學生順利過渡到高段的完整作文寫作奠定基礎。
關鍵詞:情境認知理論;小學語文;看圖寫話;應用研究
一、前言
看圖寫話是小學生練習寫作的開端,是指將一副簡單的圖畫描寫得完整、具體、活靈活現、繪聲繪色,然而,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其實包含復雜的步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將其分為觀意圖、想意圖、說意圖、寫意圖四個環節,即學生看到的圖片輸入到大腦中,在大腦中進行理清關系進行想象,然后通過口頭表達出來,最后以文字的形式寫下來,成為一段話,四個環節缺一不可。由此可見,看圖寫話對于小學低段的兒童而言仍然存在一定難度,為此,文章在研究情境認知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該理論探索小學語文看圖寫話的教學策略,提升小學語文看圖寫話的教學實踐。
二、情境認知理論的相關概念界定
情境認知理論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以及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歷史理論,強調知識是人通過參與與他人、環境、社會的集體活動,相互作用而建構成的。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是社會活動和文化的產物,它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具有情境性,是在活動、文化中不斷被運用和發展的,學習的本質是個體在與他人、環境、社會等交互作用的實踐過程,是個體所形成實踐活動的能力、提高社會活動水平的過程,基于此,情境認知理論學習的特征有情境性、真實性、實踐性、探究性和主動性。
三、情境認知理論對小學語文看圖寫話教學的啟示
結合看圖寫話的基本特征,以及上一部分對情境教學概念的闡釋,情境認知理論與看圖寫話之間存在著內在的一致性,情境認知理論對小學語文看圖寫話具有如下幾點啟示。
1.看圖寫話應當具有情境性。
情境性是指教學活動應當在具體的場景中進行,情境認知理論強調人通過參與與他人、社會和環境的活動來相互構建,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來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強調要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不能脫離社會環境來學習,根據情境認知理論,看圖寫話首先應當具有情境性,教師所呈現的圖片一定要有情節、有主角、有故事、有環節、有環境,圖片中所有的要素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事件,而不能夠單純的羅列單一的元素。例如,看圖寫話的內容盡量不要是單獨的蘿卜、兔子、小草、小溪、太陽等,應當是蘿卜、兔子、太陽、小溪等多種元素的組合,這樣才有助于小學生在看到圖片時,構思出看圖寫話的具體情節,而不是隨意想象。
2.看圖寫話應當具有真實性。
根據情境認知理論,看圖寫話的真實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看圖寫話的內容和情境是真實的,而不是人以虛構的,當然,這并不是說看圖寫話的圖片內容一定要是發生過的真實事件,而是指圖片的內容要經得起推敲,符合情節的邏輯性,不能發現相互矛盾,不符合日常生活中的邏輯規律。另一方面,真實性還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看圖寫話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對圖片內容進行真實刻畫,不能歪曲圖片內容,可以引導學生對圖片內容進行合理地想象,但不能任由學生在寫話過程中對圖片內容胡編亂造,這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寫作習慣的前提,因為許多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喜歡編造事實,小學生寫作文被戲謔地成為“編作文”,這導致學生寫出來的作文缺乏真實情感,難以寫出高水平的文章,所以,看圖寫話在培養學生寫作習慣之初就要幫助學生樹立真實寫作的意識。
3.看圖寫話應當具有實踐性。
看圖寫話的實踐性是指看圖寫話也是一個學生親身實踐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是主動參與而不是被動接受,要引導學生親自去體驗看圖寫話的樂趣,親自去完成教師所布置的看圖寫話的任務。情境認知理論本身就強調學生在情境中的實踐性,學習的本質是個體在與他人、環境、社會等交互作用的實踐過程,是個體所形成實踐活動的能力、提高社會活動水平的過程,學習的本質就是一種實踐活動,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來完成這項活動,如果教師不放手讓學生在看圖寫話過程中獨立地實踐,那學生看圖寫話的能力,以及與之相關的其它能力都將難以提升,因此,小學低段的看圖寫話活動應當具有情境性,強調學生在看圖寫話過程中親身實踐。
4.看圖寫話應當具有探究性。
情境認知理論表示,學生在情境中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能夠提升個人的實踐能力和社會水平,情境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社會水平的提高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學生的情境本身,即看圖寫話中的情境是否具有探究性,是否值得學生探究,學生只有在探究圖片內容的過程中才會加強對圖片內容的思考,有思考和探究才能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例如,在一張以小學生打羽毛球為主題的圖片上,小學生在這張圖片上的表情應當具有變化,并且每位學生在打羽毛球過程中的表情應當是有差別的,不同學生打羽毛球的動作也是有差別的,教師應當著重引導探究不同學生的表情動作是什么樣的,學生尋找圖片中的差距,才能促進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為學生在后續的寫作過程中奠定基礎。
5.看圖寫話應當具有主動性。
情境認知理論強調個人與周圍的個體和集體之間互動,互動應該是雙方主動的相互交往,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因此,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小學生看圖寫話活動應該具有主動性,也就是說,教師要讓學生對圖片產生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去觀察和探究圖片的內容,主動發現圖片中的人物和情節,主動對圖片中的內容進行描述,而不是教師將圖片內容分析后,學生被動地對教師分析出的內容進行描述,不利于培養學生在看圖寫話過程中發現問題、觀察問題的能力,也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寫作的積極性。
四、基于情境認知理論在小學語文看圖寫話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策略
情境認知理論啟示小學語文看圖寫話教學應當具有情境性、真實性、實踐性、探究性和主動性等特征,這些特征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評價等各個環節來完善看圖寫話的教學現狀,具體來說,在各個環節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課前精心選擇圖片資料。
首先,教師在要求學生看圖寫話前,要精心挑選圖片資料,結合情境認知理論對看圖寫話教學的啟示,教師所選擇的圖片資料應當具有情境性、生活性、真實性和探究性,這要求教師選擇的圖片應當是學生感興趣的,與學生當前社會生活相貼近的,具有一定探究價值,適合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的圖片內容。例如,教師所選擇的圖片細節要和當前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符合,教師如果選擇小學生從事體育運動的圖片,那么,圖片當中,正在進行體育運動的學生,他們的穿著風格應當是與當代學生的穿著風格接近的,他們正在進行的體育運動最好是班上大部分學生都親身經歷過的運動項目,他們在運動情境中出現的動作、事故、情節,最好都是當前學生在從事該項活動時,比較容易出現動作和情節,最好是選擇彩色的圖片,這樣與學生的真實生活更加接近,更容易引發學生的聯想,更容易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
2.教會學生觀察圖片的方法。
掌握觀察圖片的方法,有效地觀察圖片對看圖寫話至關重要,觀察方法也能夠為學生進入小學高段進行說明文和記敘文寫作打下基礎,總的來說,本文認為小學作文教師應當將這些觀察圖片的方法教給學生。第一,在學生看到圖片之初,教師要引導學生整體地觀察圖片,對圖片的主題和情感基調做出簡單的判斷,幫助學生形成對圖片的初印象,緊接著引導學生詳細地觀察圖片的內容,詳細地觀察圖片主要包括觀察圖片中具體有哪些對象,例如,圖片中一共有幾個人,圖片中一共有多少只小動物,圖片中的人們在干什么,活動進行得怎樣,他們在參加活動時的心情和情緒是什么樣的等等。第二,要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通常是遵循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里到外,從前到后的觀察順序等,才能保證學生在觀察是不漏掉圖片中的關鍵細節,并且有助于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抓住關鍵的細節和內容,在作文中將關鍵內容完整地表達出去。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找細節,細節是決定寫作內容是否豐富的關鍵,例如,在一副描述以籃球賽為主題的圖片中,運動員的動作和表情是需要學生重點觀察的細節,尤其是不同運動員采用的攻守動作,在作出動作時的表情等,都是學生需要觀察的細節,并且細節描寫是當前小學寫作中容易被學生忽視的部分,需要幫助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細節的習慣。第四,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比觀察,找出圖片中的不同,這類似與一個找不同的游戲,這其實是對學生觀察能力的整體提升。
3.用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看圖寫話需要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豐富的想象,學生的想象力越豐富,想象到的內容越多,學生寫出來的內容就越充實,越豐富,因此,教師要用發散性思維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圖片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例如,在一幅以“金魚比賽吐泡泡”的圖片中,“金魚比賽吐泡泡”是圖片的標題,圖片中兩只金魚正在比賽吐泡泡,一只金魚吐出了三個泡泡,一只金魚吐出了一長串泡泡,兩只金魚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整幅圖片中沒有任何文字描述,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寫出兩只金魚之間的對話,那就需要引導學生對該情境展開聯想,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圖片中兩只金魚會說些什么?只吐了三個泡泡的金魚并沒有覺得自己很差,那它會說些什么?它會怎樣評價自己吐出的泡泡?一下子就吐了一大串泡泡的金魚會說什么?引導學生想象出兩只金魚間的精彩對話。
4.鼓勵學生在寫話前口頭作文。
口頭作文在當前是被許多作文教師推崇的一種作文教學方式,許多教師在小學作文課上,都會先引導學生口頭作文,學生完成口頭作文后,再要求學生將作文寫下來,并且,由于口頭作為對學生的思維反應速度、記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要求極高,目前在許多小升初擇校考試中,口頭作文也被作為一種面試題目來考查學生,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要去學生看圖寫話之前,可以鼓勵學生先進行口頭作文,學生寫作的前提是學生頭腦中已經打好腹稿,通過口頭表達的方式將腹稿表達出來,這樣學生在寫作的時候才會顯得比較容易和流暢。
5.通過評價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評價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在看圖寫話教學中,教師也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通過點評讓表現優秀的學生得到鼓勵,讓表現有待提高的學生找到接下來寫作學習的努力方向,通過評價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看圖寫話中的問題。例如,教師在評價學生的看圖寫話時,明確指出學生寫作中的優勢,讓學生知道自己在接下來的寫作中要堅持哪些優點,同時,也要將學生寫作中的不足之處指出來,讓學生知道自己在接下來的寫作過程中,應當朝著哪些方向努力來改進寫作缺點,這樣學生在自主寫作過程中就會逐漸養成自我評價、自己發現問題的習慣。
6.教會學生學會自我修改。
曾經有經驗豐富的語文教師說過,好的作文都是改出來的,雖然這句話說得太過絕對,夸大了修改作文的作用,忽視了靈感創作和寫作天分對于學生寫作的重要性,但是修改對于學生寫作的確意義重大。作文修改是一個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自我提升過程,學生在寫作的時候無法意識到一些問題,只有當學生完成寫作后,回過頭認真閱讀自己的習作才會發現這些問題,并對此進行修改,因此,在學生寫完話后,教師可以適當轉變幫助學生修改的方式,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習作中需要修改的部分批注出來,寫上修改建議,讓學生在課后自己修改,而不是直接將改后的內容寫在學生的作文本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對作文進行自我修改,引導學生學會主動發現作文中的問題,學會完善自我。
五、總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對小學低段寫話提出這樣的要求——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的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這一要求教師在小學語文寫話教學中要轉變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順心學生的心理機制和思維特點來組織教學,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小學語文看圖寫話教學應用策略,能夠對當前小學語文看圖寫話的教學實踐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本武主編,李金國副主編.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0.
[2]高雅.小學低年級寫話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以H市為例[D].揚州:揚州大學,2016.5:16-17,23-24,30-32.
[3]閆淑玲.小學低段寫話訓練的路徑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4:32-33,40-41,43-44.
[4]張芬芳.看圖寫話這樣教[J].語文學刊,2013(4).
[5]張麗燕.小學低段看圖寫話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杭州市四所小學為例[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6,5:17-18,22-24,53-36.
[6]戴維·喬納森著,鄭太年,任友群等譯.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1.
[7]周婷.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設計研究——以“我喜歡的小動物”為例[D].2016,5:14-15,17-20.
[8]周雯.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D].五邑:五邑大學,2017,5:10-1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