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明
【摘 要】在藝術設計教育中,很多高校采用工作室制模式,為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提供了一個平臺,也為學生最終步入社會工作崗位提供了良好的前期準備。而常規的教學模式與學生畢業后加入企業實戰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須在工作室模式與企業實戰之間進行對接,從而使學生具備工作的實戰經驗,繼而滿足企業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關鍵詞】工作室制;企業實戰;實踐;對接
一、工作室制教學模式
在藝術設計教育中,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主要以老師理論灌輸為主,但是等學生踏上社會,面對社會實踐操作卻感到無所適從。而企業在面對這樣眼高手低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時候,還要專門對其進行培訓,直接造成時間和人力資源成本的浪費。于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校的人才培養機制和市場需求之間出現了斷層,為此,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優秀藝術設計人才,工作室制模式便應運而生。
“工作室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借鑒德國“包豪斯”工作室教學的成功之處,結合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特點,以各專業方向的不同劃分成的工作室為基本框架構建教學群,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網絡狀分布的教學知識平臺,其突出的特點是開放和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場所。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布置模擬或真實的設計課題,學生需要進行市場調研,對項目要求進行了解、分析,最終完成的設計作業要跟實際市場需要密切結合。教師針對理論與實踐對接所產生的問題進行靈活教學。學生針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檢測,查找自己與現實的差距, 再加以針對性的學習與提高。這樣,在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中,學生不僅理論知識得到消化、鞏固和提高,同時自己的實踐能力又得到檢驗,在這樣寬松而實際的學習氛圍中,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工作室制作為學校連接社會的基礎平臺訓練制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工作室制教學與企業實戰的差距
工作室與學生參入企業實戰訓練是有一定的距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目的不同。學校的工作室制主要以組織教學為主要目的,因為工作室依附于學校,而學校的主要功能是通過教育來培養人才,工作室只是達成這一目的的手段。工作室承接的課題設計更多的為了是完成教學的培養計劃,要求嚴謹,可量化。而企業則直接跟經濟利益掛鉤,實現利益最大化,設計過程本身具有自己的運作規律和制作周期,具有時效性和偶然性。在這種狀況下,工作室無法做到正在進行的設計內容與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完全相符,必然產生教學規律和設計項目規律的沖突。
其次:過程不同。老師是工作室制的項目的承接者,又同時是教學的組織者,社會上設計項目的承接與洽談一般都是直接由老師負責,轉給學生具體去設計,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只是起到創意的構想和表現,研究的成分更大些,而少有考慮它的實用性和經濟性,從而出現了“中看不中用”的主觀設計。而企業則更注重功能,要求產品簡單而實用。
再次:環境氛圍不同,學生實際的感受力是完全不同的。工作室的環境無法跟實際的企業環境相提并論。在學校,學生對老師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學生之間的競爭力相對企業也要小的多。而在企業,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不在其中,就缺少對企業的理解和把握。學生不僅要做事,具備一定的職業素質和能力,還應該學會做人。環境的轉化和學生本身角色的轉變對學生來說,沖擊很大。
三、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與企業實戰對接研究
高速運作的現代企業對畢業生的要求是一到工作崗位就可以上手,為企業帶來直觀的經濟效益,因而對畢業生的實踐能力有較高要求。而學生開始工作到具備獨立完成設計項目的能力,要3年左右的時間,因此,要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必須在工作室模式與企業實戰之間進行對接,改變目前很多高校在本科學習階段偏重理論,到大四實習的階段才讓學生接觸企業實戰的問題。
首先是角色的轉變,工作室的老師變為項目經理,根據“企業真實設計案例”,帶領團隊進行實戰,學生變為企業員工,經過考核和選拔后的學生,全程參與不同類型項目的運作。學生在深入生活進行市場調查,在掌握材料和工作流程的基礎上,以調查研究的結果作為設計的依據,并結合生產,盡可能涵蓋從設計到實物制作的全過程,設計的切實可行與否不是由學生自己評定,也不完全由教師評定,而是市場、企業和客戶等相關因素綜合評定。
其次在組織機構上,按照公司項目部門的模式,結合實際需要,由專業特色的各個工作室組成各個項目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劃定工作范圍和專業要求。
在管理上,實行企業化管理,采用上下班打卡,每天相關的項目任務,必須在規定時間內交付。并制定一系列完整的考勤制、工資獎勵制、優勝劣汰等制度,讓學生能切實的感受到真實的企業氛圍。了解相關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組織管理制度,明確企業與學校的不同之處,了解所知、所學在企業運作中的實際問題,增強包括技能之內的實踐能力,培養對市場敏銳的洞察力、超凡的領悟力和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從而具備工作的實戰經驗,縮短學校和企業的真實差距。
在組織形式上,各個高校的工作室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的操作。如有的跟企業合作,開辦實習基地,積極發展和培養與文化和市場相匹配的設計藝術應用性人才,做到教學、實踐、市場環節之間優勢互補。有的高校由各個專業特色的工作室組成模擬公司,采用模擬企業實戰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實戰訓練等,這些形式都是值得借鑒的。另外,學校工作室還可以聘請知名企業的工作人員,為學生進行項目實戰培訓,指導學生的設計更好的與市場結合。
四、結語
阿恩海姆說:“視覺形象永遠不是對于感性材料的機械復制,而是對現實的一種創造性把握。”藝術設計形象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對社會需求的一種反映。而學生的實踐活動只有優化實戰訓練環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最大的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對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工作室制模式和企業實戰對接的嘗試,才能真正的做到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學校人才培養和企業人才需求的結合,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市場經濟效益的結合。才能真正的使學生學以致用,為社會培養出具有良好的實踐能力的藝術設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