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艷
【摘 要】隨著船聯網的建設不斷完善以及云計算、大數據逐漸應用到航運領域,構建智能化的航運系統已經成為了未來幾年可能實現的目標。由于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模式的出現,傳統的航海類人才勢必面臨轉型發展,與此同時,對新興航海類人才的需求也應運而生。本文指出了傳統的航運人才將不能適應未來行業需求;高等航海教育界必須謀求轉型發展,面向智能航運發展的新型航運人才,包括航運科研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和具有航運教育背景的復合型人才。智能航運背景下新型航運人才的培養需要重新構建培養模式和途徑:一是專業調整和內涵建設;二是推進課程體系的重構;三是開展跨學科培養;四是加強實踐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智能航運;人才;策略研究
一、引言
航運由于運量大、能耗小、成本低、環保等突出優點,在國際貿易和我國國民運輸中占有重要地位。智能技術在航運領域的應用尚處于探索階段,但應用范圍廣泛。比如說人工智能在集裝箱碼頭領域的應用、無人船的試驗研究與開發、碼頭上的無人駕駛運輸卡車的使用、航運電商平臺的應用等,這些應用都將對人和社會的發展產生重要的意義。目前智能航運人才培養模式還不夠健全,智能航運改變了傳統航運中對人的要求,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性、能動性、靈活性、協作性等通用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想要推進智能航運的規劃、實施與落地,需要更多擁有跨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即更多具備通用性、專業性、融合性技能的人才,這對我國航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二、智能航運人才培養現狀及趨勢
從我國的形勢來看,智能導航人才的培養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特別是缺乏具有跨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即更多具備通用性、專業化、融合性技能的人才。由于智能航運需要更高要求的人才,需要更多的跨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來推動智能航運的規劃。因此,學校應該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加強航運人才的培養。相關海事院校一直是培養智能航運人才的主導力量。因此,提高航運教育的辦學水平,優化航運教育教學資源配置已成為當務之急。我們智能航運的人才培養以高校教育為主,但是我國各高校在培養航運類人才時各個院校有不同的重點,大多數高校在培養船員為主,少數高校雖然關注智能航運人才的培養,但由于基金,師資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智能導航人才培養質量較低,遠遠低于目前智能航運的需求。
三、智能航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知識結構不合理。我國航運人才偏重于航海技術類知識,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企業管理、物流管理、航運管理、國際經濟法、國際貨運等“軟”知識的航運人才。
2.航海教育對智能航運人才的培養滯后于航運業的發展。我國海事教育雖然發展迅速,但與西方海事強國相比,我國對智慧航運人才的培養仍不能滿足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已成為阻礙我國海事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之一。
3.我國航運人才在國際航運勞務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國內外航運公司認為,我國高等航海教育培養的畢業生崗位技能差,英語溝通能力差,經營管理能力不強,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差,以及環境保護意識薄弱,遵守法規意識不到位等問題
四、智能航運人才的培養策略
1.推動課程體系的重構
智能航運業的背景下,現有學科專業對人才培養的支持存在明顯的局限性。我們應該把課程與“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方向結合起來,打破學科界限,系統地重新組織相關學科知識。為了滿足航海類培訓新工程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對現有的或傳統的學科進行變換,改造或升級,一方面實現途徑是最初學科的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另一方面,其他學科對傳統滲透和干預。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使用,航海類新工科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需要交通運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和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電力工程與管理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相關學科的有效支持。
2.培養具有航海背景的師資及團隊
在航運面向智能發展的大環境下,學校應該高度重視精通多學科理論知識的學者(最起碼在兩個學科領域都要精通,如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及與智能船舶相關的其他學科),并應該加大培養和引進力度。對高水平師資的培養應該持之以恒,在從本科、研究生直到任教的各階段培養計劃的頂層設計都要高度重視,從招生到師資培養的整個過程都要重視,并要注意分類培養,因材施教,動態遴選,過程管理,使得學校能夠擁有基礎理論知識過硬、對智能航運領域感興趣并有突出能力的人才。
3.構建交叉學科知識資源整合與共享平臺,推動復合型航海人才培養
智能航運問題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法律、環境、能源等各個領域的問題,其中包含很多像信息、通信、自動化的各個技術,我們是一個海運類多學科綜合性大學,可以試著去把一些多個學科的知識資源整理以及共享,使得各學科蓬勃均衡發展。我們既需要懂航海的人去理清智能航運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發展方向,又需要其他學科的人才開發龐雜智能的無人船系統。所以說,航海類學科應該與時俱進,抓住歷史機遇,了解智能船舶運輸系統的框架和核心問題,在利用好航海專業學科的前提下,還需要交叉融合其他學科,比如說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等學科,培養出智能船舶方面的人才。航海類學科是應用型學科,我們要充分利用相關學科的創新性理論技術,不斷增強學科建設,明確學科定位,使得學科在人才培養、教師教學、科學研究方面具有更明確的目標和方向。航海類相關的科研人員應該牢記歷史使命,抓住機遇,勇攀高峰,開拓創新,培養出更多的高水平航海類復合型人才,早日實現智能船舶以及真正意義的無人船系統。
4.加強實踐與創新能力
我們需要在重視工程實踐的基礎上,強調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是新工科建設的基本要義。在智能航運的大環境下,也出現了一系列的新技術、新問題,這就需要航海類科研人才具備更高的實踐和創新能力;船舶配員顯著減少,但復雜多變的海上環境、價值高昂的船舶和貨物、遠程操作管理更多的取代現場操作管理使得船岸人員的每一個操作都非常關鍵。我們想要提高航海科研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實踐和創新能力,就需要為其提供親身參與實驗、綜合設計和實踐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得學生具有較高的科技創新能力并且能夠扎實的掌握實際操作技能。
5.進行交叉學科航海本科生及研究生培養
有一點非常明確,智能航運以及無人船已經對航海類學科及其相關專業產生了顯著和深遠的影響。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要掌握智能船舶關鍵技術趨勢以及需求,未雨綢繆,提前修正相關本科及研究生專業培養方案,源源不斷地培養出適應智能航運環境下的新一代復合型高端航海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柳晨光,初秀民,謝朔等.船舶智能化研究現狀與展望[J].船舶工程, 2015,38(3):77-84,92.
[2] 霍偉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航運人才綜合素質評價研究[J].物流工程與理,2012,1,072.
[3] 池弘福,艾萬政.航海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水運,2011,(2).
[4] 郭騰飛.人工智能的哲學思考[D].山西: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2011:1-7.
[5] 嚴新平.智能船舶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交通與港航,2016(1):23-26.
[6] 高宗江等.無人駕駛船舶研究綜述.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