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興 崔會滑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幫助當代大學生養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是通識教育育人模式并將其中國化。文章通過對通識教育在我國發展歷程的概述,我國在借鑒國外通識教育經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對如何增強通識教育的具體路徑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模式 通識教育
一、通識教育概述
19世紀,歐美現代大學產生并獲得了飛躍性的發展,但是不少學者逐漸發現現代大學存在專業劃分過細、知識被嚴重割裂的問題,在現代大學模式弊端日益凸顯的背景下,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H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general education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以培養學生能夠進行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從20世紀開始,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越來越多社會各界的學者對general education進行研究和討論,但至今還未形成一個公認的、規范性的表述。80年代中期,臺灣學者根據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在借鑒中國傳統文化對于“通”和“識”解釋的基礎上,產生了“通識教育”一詞。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譯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
20世紀90年代,原國家教委開始在高等教育中推行文化素質教育,使得通識教育有了快速發展的土壤和空間,通識教育在高校學習生活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部分高等學校開始嘗試開展通識教育,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目前,開設通識教育的高校畢竟還是少數,并且在通識教育的運行中也存在一系列問題。
二、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借鑒國外通識教育育人模式中國化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形而上學傾向。第一,把它們視為超越歷史的“先天”之物,沒有充分自覺到它們都是長期艱難探索和不斷妥協調整的結果,并且依舊處于發展變化之中;第二,把它們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沒有深刻意識到它們都是特定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態的產物,并且是與特定的教育傳統和制度環境相聯系的;第三,把它們視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沒有清醒認識到它們都是針對具體的教育問題設計出來的改革方案,不可能無差別地解決所有教育問題。
其次是形式主義傾向。一是通識教育理念,二是通識課程體系,三是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這是通識教育能夠有效運轉并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證。就通識教育模式的建構而言,理念的凝練、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的打造屬于“練內功”,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成效難以迅速顯現;課程體系的搭建則是“練外功”,不僅上手快,而且可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些年來,在名利思想和懶惰作風的影響下,我們往往是以形式主義的方式來對待哈佛、耶魯經驗,熱衷于搞面子工程,建設了許多貌似通識課程的“偽通識課程”,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資源,而且影響了通識教育的聲譽。
最后是非意識形態化傾向。通識教育又稱“全人”教育。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對“全人”的理解是不同的。美國的大學要培養的都是符合美國主流價值觀的“全人”,認為這種“全人”理想是永恒的、普世的。但國內一些高教工作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非意識形態化傾向的影響,沒有察覺到潛藏在美國通識教育模式中的這種意識形態性。我國應該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全人”,我們的通識教育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
三、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通識教育育人模式具體路徑
第一,高校要在思政教師隊伍建設下功夫。鄧小平同志講過:“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要不斷自主地看各種類型的書箱,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思政課教學部門要想辦法提高教師增強通識教育的意識,要組織好教師共同備課,相互交流和相互學習教研活動;學校要重視思政課,為思政課教師提供相應的培訓、出外訪學、繼續教育的機會。
第二,教師要在課程教學內容選取和安排下功夫。加強課程的通識教育功能,教育內容選取要符合學生實際需求。教師要在堅持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原則上,在教學內容選取和安排上做到“投其所好”,并且要注意廣度和深度結合。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單個思政教師的知識能力始終是有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選取和安排增強通識性教學內容過程中,要發揮集體的力量,比如利用集體備課、定期召開教研活動等方式加強交流合作。
第三,教師要在教學形式和方法運用下功夫。黑格爾有一句名言:“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容的靈魂”。任何課程要達成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形式和方法的運用都是必須加以重視的。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可以要求學生選取閱讀孔子、老子、馬克思、恩格斯、盧梭、霍布斯、羅爾斯等中西方名家的著作進行深度閱讀,然后再組織相互探討和相互分享等活動。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形式和方法也是重要的選擇。
結語
教育是為了提高人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能力,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識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的完整的“人”。通過研究通識教育在國內外部分地區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出,通識教育對教育和人類的發展具有關鍵的作用,而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優良的歷史傳統,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識教育育人模式中國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得到關注和解決,高校與教師更要結合教學實際,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契機下進行創新教學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