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曉燕
【摘要】學校地處昌國,昌國衛文化承載著德育教育功能,是農村學校開展德育教學得天獨厚的資源。本文從對昌國衛文化中蘊含的德育資源進行了挖掘,并應用到學校德育教學實踐中,構建起基于昌國衛文化校本課程的德育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昌國衛文化;校本課程;德育教學;新模式
象山石浦昌國自明初設衛所,屯駐軍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六百多年里,形成了獨特的昌國衛文化。昌國小學地處昌國,絕大多數學生出生在昌國,祖輩幾代人都是昌國本地人。學校立足昌國,進行了昌國衛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將衛文化融于德育教育,建立了基于衛文化校本課程的德育教學新模式。
一、挖掘昌國衛文化所蘊含的德育資源
昌國建衛歷史悠久,獨特的衛文化內涵極其豐富。作為海防要塞,昌國有著古老的城墻遺址和烽火臺。衛城瀕臨海邊,盛產海鹽,600多年來老百姓祭祀、春耕、生產、生活,留下了九廟十祠堂、名人故居、墓、坊、塔、井、橋等諸多文物建筑,形成了具有衛文化特色的民風習俗,也誕生了許多名人,給后人留下了諸多的名人軼事。
學校以“蒙以養正”為辦學理念,把學生培養成“三正”(品正、學正、體正)、“五會”(會服務、會學習、會實踐、會運動、會審美),具有傳統美德和民族精氣神的少年,提煉了衛文化中“仁”“智”“勇”的核心精神,圍繞這三個字,挖掘衛文化中的德育資源,開展德育主題教育活動。
二、探究昌國衛文化融于德育教學新模式
學校開展了《基于三正五會的昌國衛文化校本課程的研究和開發》,將昌國衛文化內容分成名居古跡、鄉賢人物、民土人情、地方特產四大板塊,以這四個板塊為德育資源,開展“仁”“智”“勇”德育教學。
1.“仁”義在身
“仁”:親也,仁者兼愛,相親相愛互助也。所謂“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意思就是說話一定要誠實守信,心中對人不存忌恨,秉性仁義但從不向人炫耀。
昌國衛文化校本課程中的《鄉賢人物》中搜集了邵景堯榜眼、革命斗士董夢蛟、廣做善事的潘、俞、董、蘇四家等許多鄉賢人士。學生通過“走近鄉賢人士”綜合實踐活動,了解熟悉這些鄉賢人士,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勤、善、勇等良好的品質。
昌國衛有自己獨特的方言,由這方言而口口相傳的童謠、傳說故事特別多。學校組織學生進行方言誦童謠、講傳說故事比賽。這些傳說故事中就有為民審不平之事的《審明亭》、有戚繼光為維護軍紀痛心斬兒子“王子帽”、有邵景堯中榜眼心胸寬廣大度的《我平你不平》、有劉宴散糧救荒《一個菩薩三個廟》、有三菩薩救助寡婦的《它(音,土)三菩薩抲魚》……學生在誦童謠、講傳說故事中,既感受了昌國衛獨特的方言,也得到了為人要寬容、樂于助人,心中要有他人,做事要公平公正的教育。
昌國衛文化《族訓》內容豐富,許多大姓家族都有自己的祖訓族規,《尚德堂施氏祖訓》《郭氏族計》《忙氏俗訓》《秦氏宗規》《雞鳴林氏祖訓十條》等族規族訓教導后世子孫“家為孝子,國為良民,規行矩步,不犯非分”,對家族子孫提出愛國為民、勤勞勇敢、和睦相處等具體的要求。學校組織學生在調查自己家族的祖訓族規,講述《我家族的祖訓族規》活動。通過活動,學生對自己的祖先充滿崇敬之情,同時也深切地感受到身為這些家族的后代子孫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2.“智”慧在心
明朝萬歷年間昌國衛邵景堯赴京會試,竟以一甲第二名及第即中了榜眼,成為象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魁”。關于他的生平事跡及傳說故事非常多,昌國衛的邵氏后人還專門修復了邵氏祠堂,將他勤奮學習的故事刻在邵氏祠堂的外墻壁上。邵氏祠堂規模宏大,樓、閣、臺上都雕有精美的壁畫,廊柱、檐角都是感受到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
在學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組織下,學生參加“游邵氏祠堂”活動。活動包含了邵氏后人講述邵景堯勤奮學習的故事,參與邵氏祠堂修復的昌國衛本地工匠介紹邵氏祠堂建筑特色,學生采訪昌國衛老人“家鄉的邵景堯”以及邵氏祠堂繪畫、手抄報比賽。這些活動使學生對勤奮學習成為榜眼的邵景堯有了最為直觀的感受。學者菲爾丁說過:“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強烈地銘刻在孩子心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孩子們在榜樣中尋找自己將來的影子,從他們身上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和能量。
3.“勇”敢見行
衛者,保衛,護衛也。昌國衛城建于大明山東麓山谷地帶,西南負后門山、城隍山、鳳凰山,東北依昌雞山,山皆南北走向,呈回環翼蔽之勢。昌國地方志中記載“城高三丈三尺,廣一丈,延袤七里。辟四門,樓如之,設吊橋三,辟水門于西、南二門之側,羅以月城。”現在昌國還留有許多當年的軍事基地,也留下了抗倭的英雄故事。
學校成為象山縣非遺物質文化教學基地,也申報了第二批東海少年軍校。該校利用非遺基地開展舞龍、武術拓展性課程,在課程建設中引導學生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團結協作,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毅力。學校利用少年軍校開展國防教育課程,上《國防教育讀本》,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尋國防教育遺址,聽國防教育專題講座,寫國防教育感受,講國防教育故事。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小學生時期是一個人個性、品德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有位優秀的兒童教育家說過:“優秀的品格,只有從小學生還在搖籃之中時開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小學生心靈中播下道德的種子,越早越好。”親身體驗激發了學生道德實踐的興趣,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總之,基于昌國衛文化校本課程的德育教學新模式,最大限度喚醒學生對家庭、學校、家鄉的鄉土情結,融入鄉土文化資源的德育課堂將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家國情懷的情感體驗,使得德育課堂更具有吸引力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朱守森.淺析小學生勇敢品質的養成[J].中國新課程教育教研,2013(03).
[2]楊秀琴.基于鄉土文化融于體驗式德育教學初探——以渝北區寨坪完小校本德育課程為例[J].好家長:素質教育,2017.
[3]樓衛琴.融入鄉土文化資源,增強中學生的家國情懷[J].課程教學研究,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