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娟
【摘要】伴隨著對初中音樂課程實施課改以來,對初中音樂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老師必須要緊緊地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水平和教育理念,避免自己被淘汰。本文結合作者多年的音樂教學經驗,對如何提高初中音樂教學有效性做出了幾點思考,希望能給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經驗與借鑒。
【關鍵詞】初中音樂;實效性;師生互動;多元化評價標準
音樂這門課程是初中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們通過對音樂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得到強有力的保障,并且還能提高學生們的欣賞水平和品味,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要通過對教學進行精心的設計,讓音樂教學的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實現,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
一、讓音樂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說得一點不錯,學生們只有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對音樂的學習上,而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氣氛就是保證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條件。所以,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們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學習之中,進而在歡樂的氣氛中完成課堂的授課,使課堂的教學有效性得到大大的提升。另外,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運用更加幽默的方式進行教學,以此來保證課堂的活躍程度,讓老師和學生之間能夠進行更加高效的知識傳輸,讓授課氣氛高漲起來。比如在學習世界著名樂曲《歡樂頌》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讓學生在歡愉的音樂氛圍中舞動自己的身體,表達自己的感受,使學生在高漲的熱情中完成學習任務[1]。另外,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在課堂的授課之中引入一些小游戲,運用游戲教學的辦法,給學生打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減少學生們的心理壓力和負擔,讓學生們盡情地釋放自己。老師在這個環節可以開展智力比賽的活動,播放各種電視劇的主題曲,讓學生們一邊聽歌一邊猜影片的名稱和歌曲的名稱,如《好漢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敢問路在何方》等,這些歌曲學生們都很熟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一邊玩耍一邊學習,起到了勞逸結合的作用。
二、構建師生互動的課堂
課堂的本質就是老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互動的地方,如果只是老師在講臺之上滔滔不絕的講課,而學生們在臺下聽得一知半解,迷迷糊糊,這樣的教學模式注定是要被時代所淘汰的。所以,老師應該改變自身的定位,把學生作為授課環節當中的主體,通過精心設置問題,讓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加高效。在所有的師生互動方式中,師生互動是最常見的一種,老師通過對學生進行提問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大腦活躍起來。因此,在音樂課堂上,老師要勤向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們對問題進行充分細致的思考,并通過對學生進行實踐指導來讓學生們感受到音樂所散發出的獨特魅力[2]。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一般都使用填鴨式的教學辦法,造成了課堂的氣氛死氣沉沉,毫無活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要對這種陳舊的模式進行摒棄,運用“試唱——學唱——練習——指點”的方式實施教學,讓學生自己對應該如何唱這首歌進行感悟,然后老師給出相應的意見,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在學習《長江之歌》《北京的金山上》《紅旗飄飄》等革命歌曲時,教師可以先播放多媒體音樂讓學生多聽幾遍,然后講解其中的節奏和韻律,讓學生跟隨錄音試唱,自主揣摩其中的規律,學生之間還可以對彼此的缺點和不足進行指點和補充,使學生們在指導別人的過程中又提高了自己。
三、靈活采用多元化評價標準
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對不同的學生要綜合分析他們的性格特點和學習吸收的能力,進行因材施教,把學生分為不同的若干個層次,為每一個層次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爭取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學有所獲,在學習之中得到滿足感,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勁頭,比如,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劃分成A、B、C三個層次,有音樂特長的學生分配到A層次的組中,不僅僅要將歌曲唱好,還要借助自己的特長將歌曲中的內涵、思想表達出來;對音樂有一定的鑒賞能力的學生分為B組中去,把一些音樂素養一般的學生分到C組中去,針對不同的情況,老師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策略,對C組的學生要采用積極鼓勵的辦法,讓他們在一次次的嘗試中找回自信心,對于A和B組的學生,老師要對他們進行積極的引導,進一步釋放他們的音樂天賦,讓每一個組別的學生都能有所發展。
四、結語
總而言之,新課改對音樂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傳統的教育理念已經趨于落后,不能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要,所以,老師要大力探索提升音樂課堂有效性的辦法,讓音樂教學的質量有一個新的飛躍,讓學生真真正正的愛上音樂,體會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
【參考文獻】
[1]薛偉偉.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評價的改進[J].今日科苑,2010(8):69-70.
[2]葛建雯.初中音樂教學策略探討[J].教育科學論壇,2010(8):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