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曼冬
摘要:本文根據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建設情況,分析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結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趨勢,通過加強基礎保護研究、創新保護模式研究、利用教育學視角的保護和研究三個出發點提出相應的對策,為其今后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有利依據保障。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狀 保護方法 蘭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與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但不是完全脫離物質本身,而是在創造物質中形成精神領域的財富和結晶。非遺的含義為群體或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人員組成部分,通過實踐活動、文字表述、知識技能、工具實物、手工藝品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如歌圩、廟會、節日慶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世代相傳,并蘊涵著豐富的歷史資源、文化資源、經濟資源、教育資源、科學資源,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與意義,故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理應越來越受到重視。
一、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簡述
(一)蘭州地處甘肅是省會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山河秀美歷史文化鮮明,孕育了很多特點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省目前已建立健全了四級非遺保護名錄體系,26個國家級、55個省級、55個市級、173個縣區級非遺項目。蘭州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2011年分別公布5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單,其中國家級4項,分別是太平鼓、高高蹺、黃河水車制作技藝和蘭州鼓子,省級有清湯牛肉面制作技藝、西固軍儺、羊皮筏子、七里河剪紙、蘭州泥塑等26項。
(二)“三千年看山西、五千年看陜西、八千年看甘肅”甘肅省省委組織部長連輯提出。具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中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躍進、大變革、大跨越,經濟和社會體制的改變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良好的物質文化生活。擺脫了貧困,解決了溫飽,正向著小康社會靠近的老百姓,正已飽滿的熱情,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中。可就是社會的大進步,人們行為與思想改變了很多,遠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遠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使得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問題。
二、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現狀和趨勢
蘭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根據“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分工協作,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則,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非遺資源得到較好的傳承保護,主要體現在政府的重視;蘭州市的四個國家級項目基地建設發揮了主導作用;新聞媒體的加大力度宣傳;以黃河文化風情周和五泉文化廟會為平臺的非遺展演活動有聲有色;四個國家級項目專集公開出版,《項目名錄集》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蘭州市的非遺項目。隨著第二批非遺項目的公布,一批特點鮮明的非遺項目也出現在保護的視野,比如說傳統、民間手工技藝蘭州刻葫蘆精湛的技術展現,民間文學的金花娘娘的傳說和民間舞蹈“軍儺舞”,為下一步實地考察、傳播推廣、保護傳承提供了寶貴的價值信息資源。蘭州非遺的現狀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以黃河文化中的農耕文明作為的當時具體內容,在蘭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也有深刻的反映和體現。以黃河水車的誕生和水磨的有效利用,都體現當時人們和生產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瓜果城”的城市面貌;以及羊皮筏子作為水上交通運載工具的廣泛使用等等,都是不同歷史時期蘭州人民在特定自然條件下的必然選擇和智慧的結晶,都是體現當時人民的為美好生活的努力而展示創造力,體現了人、自然、社會進步的發展關系。以黃河文化為代表保護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對于研究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意義,而且對于關照當代人的精神情感具有更加深遠的價值。
(二)以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為代表。蘭州是聚居地較多的民族,在56個少數民族里就有38個,多民族的融合有了深厚文化的積淀。蘭州也是一個移民城市,文化背景與傳承也是有區別的,蘭州歷史上的征戰、軍墾、經商對、生活習俗、語言文化等其思維方式和藝術形態等方面無不留下交流融合的印記。蘭州的春節民俗豐富多彩。比如蘭州太平鼓流派眾多,各地的表現形態不盡一致,西固軍儺舞相傳為霍去病遠征西域,途經此地時所遺留,藝術元素化,是罕見的民間藝術文化。但以軍隊舞蹈的方式演而化之,承載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共同的精神信仰和追求。這些非遺項目其中包容的大量的民俗信息,充分體現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演變和傳播中產生非遺文化價值非常高。
(三)蘭州發展工業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有巨大關系。新中國成立后,蘭州刻葫蘆阮氏一族為主要代表,還有鋼雕、銅雕、泥塑等方面的藝人,都有各類型的非遺作品,都是新時期移民文化的見證。在之前抗戰時期,蘭州的工商業突飛猛進,同時蘭州的曲藝劇種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其甘肅秦腔在與陜西秦腔的交流融合中煥發出了嶄新的精神氣韻。追溯到清末以來,左宗棠創立的西北機械制造局為首的兵工企業,揭開了蘭州近代化進程的序幕。這是也是蘭州非遺的寶貴資源和財富,有待于深入地去挖掘和潛心研究。
三、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對策
(一)加強基礎保護研究
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選定、普查、研究、建檔等工作是長期探索的過程,每個過程中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每一次的研究都有不同的認知和發現,要通過對基礎記錄分析和研究,利用科學的方法、規范的程序對其加以保護。在不斷充實、完善蘭州市四個國家級《項目名錄集》的基礎上,與有關部門、新聞媒體、研究機構和有關權威專家進行專題研究,把蘭州市重點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展示,不斷擴大研究和有效宣傳。
(二)創新保護模式研究
在原有的保護模式基礎上提出創新模式,來替代原有的方法與思路,使其隨著時間不斷的更新和傳承。例如蘭州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實質是生產非遺的產品,市場買賣的方法,實現經濟效益,受益在去創新和出售的模式,并以此反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保護中獲得新生,得到新發展,就是規模化地生產非物質文化產品,將非物質文化由單一的事業管理轉向多極化管理與企業經營并重,在市場經濟中實現非物質文化的經濟價值,針對有些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中的特點,還可以應依托旅游、文化和現代服務業,探索生產性保護和保護性開發,促使有條件開發的非遺項目得到合理開發利用,有條件“請進來,走出去”的模式走向市場做好推廣。學者們也理解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道路,讓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規模后,走產業化模式,這就是創新這樣就能進步跟上時代變遷。
(三)利用教育學視角的保護和研究
在教育學視角下,專家提出的觀點和出發點雖然不同,但對于非遺的保護方法和目的是一樣的,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是關健,保護非遺的必走之路就是要將國民的文化素質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學校作為知識的傳授基地,是非遺作為一個民族古老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庫。反映本土非遺的文化價值是我們現在所遵循的教育知識體系;在學校課程改革中,我們引入新的教育教學:如改變觀念,遵守非物質文化自身的地域性、民族性、多變性、活態性等特點。通過有效的課程設置來達到教育的目的,要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設置有關的拓展課程和活動課程,讓其可以直接接觸和體會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發展情況和歷史背景,可有效和具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在無意識中繼承和升華非遺保護思想和境界提升。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重視對傳承人的培養、社會資源整合和利用也是教育保護的有效途徑。
四、結語
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當地民族的文化記憶,地域特征的有效映射,及對蘭州市文化的多元化展示。通過有效的調研和實地研究,利用強化非遺的基礎保護研究、創新方法研究、利用教育學視角的保護和研究等有效手段對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有效保護與傳承,人文素質、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指標得到提升,城市得到發展,文化得到傳播,人民提升境界,達到最終受益為目的為根本。甘肅省四級非遺保護名錄體系的建設及保護還面臨著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通過正確方法以保護為主、傳承發展、政府主導、長遠規劃等有實效保護的原則來對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科學保護,會對本地區文化遺產建設起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世濤.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理解與規范問題[J].學習與實踐,2006,(09).
[2]崔瑞雪.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特點的分析及分類的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3]樊祖蔭.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若干問題的思考[J].音樂研究,2006,(01).
[4]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十項基本原則[J].學習與實踐,2006,(11).
[5]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8.
[6]楊紅.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冷思考[N].中國文化報,2016-07-08.
[7]李娜,武建玲,覃巖峰,等.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N].鄭州日報,2018-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