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毅華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因為過于重視學生書本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使得很多學生雖然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任務,但對任務背后的意義卻不明所以然。因此,教師在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藝術內容時,要注意和具體的科學文化背景相結合,讓學生在體會美的同時也深切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本文基于對“江海非遺”——南通板鷂的美術研究來初步探討相關的小學美術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南通板鷂;教學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人們的關注,當代的教育也注重將一些科學知識與中國文化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方式,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更應當承擔起傳播優秀文化的責任,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文化素養。事實上,美術課的教學內容與文化是緊密相連的,教師要注意牢固立足于美術教材,挖掘相關的文化資源,既要滲透入中國的優秀文化因素,又要通過現代化的藝術觀念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學習,讓學生真實感受到對于民族的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本文主要從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引導學生了解南通板鷂的文化背景、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這三個途徑詳細探討如何進行有關“南通板鷂”的小學美術教學。
一、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講,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吸引力,教師應當充分把握好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轉移到教學內容上面。例如,學生在學習“風箏”一節時,對于“風箏”并沒有感到陌生,有的學生甚至認為自己很了解這種“娛樂工具”,因此,教師就應該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看到自己不曾發現的亮點,感受風箏的奇妙魅力。于是,教師詢問學生:“同學們玩過風箏嗎?”大多數學生興致沖沖地回答道:“當然玩過。”教師又問:“那你們知道風箏為什么能在天空翱翔嗎?”這下,學生紛紛搖起頭來。于是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五彩繽紛的風箏,并引導學生說出這些風箏共同的特征——左右對稱。之后,教師為了讓學生以放松的姿態融入到放風箏的情形之中,便引入了清代詩人孔尚任的一首詩《燕九竹枝詞》: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讓學生仿佛看到兒童放風箏時無憂無慮的樣子。
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南通板鷂”產生探究興趣,一提到“南通板鷂”,很多學生并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如果教師一味地用“風箏”這個詞語去解釋,只能讓學生產生模糊的印象,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系統地展示南通板鷂,學生通過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板鷂與自己平時在公園放的風箏大有不同,通過教師的引導、說明,學生進一步發現原來它的體型如此巨大,甚至如教師所說的“形同門板”,而且上面布滿了復雜的圖案彩畫,有一些南通板鷂的圖畫中還融入了中國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有的學生竟然還看到自己自己喜愛的動畫人物變成了南通板鷂上連環畫的主人公,當教師為學生播放南通板鷂放飛過程的視頻時,大家聽到了美妙清晰的聲響,都十分好奇為什么,這時教師便告訴學生,南通板鷂上面布滿了大小不一的哨子,學生驚嘆:怪不得放個風箏還帶有這么大的“音樂聲”哪!至此,學生對南通板鷂產生了強烈的探究興趣,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引導學生了解有關南通板鷂的文化背景
南通板鷂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有關南通板鷂的一些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藝術文化綜合素養。南通板鷂,顧名思義,產于南通,為全國絕無僅有的板鷂盛產地。它可以作為傳統節日的娛樂工具,而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真正了解“南鷂北鳶”的含義,讓學生初步掌握風箏的兩大流派和一些種類。正如學生所見,板鷂主要以六角形為形狀基礎,但是能夠進行多種組合變化,雖然外形復古樸實但其繪畫卻十分精細,因其裝載的哨口,放飛時能發出不同的、振奮人心的音響。在這里,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一個故事來讓學生了解南通板鷂的典故:在很久以前,放鷂子是南通村子里的大事,放之前村民要將風箏供在堂屋中,香燭紙馬,恭敬就緒。放飛時要由一個身體強壯并且經驗豐富的老手作“頭把手”,帶著十幾個人一起拉繩,另外有一些人扶著風箏進行放飛,他們稱為“丟”。風箏一旦飛入蒼穹,人們則歡呼雀躍,他們認為這將代表著一年的豐收如意;而伴隨著風箏的哨鳴可以震懾住世間的妖魔鬼怪。但鷂子斷線和掉落便是不吉利的象征,人們便要做出一些事來以避開霉運。
三、引導學生動手實踐
手腦并用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于小學美術教學來說,教師更應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設計出真正屬于自己的作品。南通板鷂體型巨大、設計也比較復雜,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難以把握其精髓,但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設計出富有創意的作品,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會循序漸進地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個人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板鷂的大體形狀、色彩描繪等方面著手,讓學生進行剪紙、繪畫等活動。例如,有的學生牢記教師強調過的“左右對稱”原則,通過剪紙的方式設計出“迷你板鷂”的大致形狀來,有的學生發揮自己的繪畫才能,用各種各樣的顏色與線條描繪出自己想要的板鷂的圖案,還有的學生受視頻的啟發,將自己在語文課上學到的神話傳說運用到圖案設計中。當然,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創作與“放風箏”相關的繪畫作品,讓學生充分釋放自己的壓力,大膽聯想,感受放風箏時的喜悅心情,為美術課堂奠定良好的情感氛圍。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例如讓學生在小組內展示作品,探討與評價。如此一來,學生不僅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還能與其他同學建立深厚的友誼,培養互幫互助的精神品質,實現共同進步的目的。
當然,實踐活動不應當局限于課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與家長一起到更廣闊的地方去制作風箏、放飛風箏,雖然憑借現有的材料和學生真實的能力無法參與到板鷂的制作過程中,但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風箏DIY,讓學生初步體會制作的過程,然后教師從旁講解一些有關手工藝人制作板鷂的知識,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對傳承中國手工藝術的前輩產生真誠的敬意,完善學生的整體認知。而家長在參與的過程中,也能了解與南通板鷂相關的知識,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而支持學生進行更多的藝術活動,真正重視起培養他們的藝術素養與文化素質。在制作完畢之后,將由學生和家長一起把美麗的風箏送上蔚藍無垠的天空,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動手實踐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悅,又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實踐的動機,在教授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能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生學習過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一次以“南通板鷂”為主題的手抄報大賽,學生除了運用自己在課上學習到的知識點之外,還利用互聯網搜集資料,整合大量的與南通板鷂相關的信息,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為大家展示出豐富的學習成果。
結語
風箏是我國的傳統藝術瑰寶,它向世人展示著自己無限的魅力與風采。南通板鷂不僅具有高端美麗的外表,還包含著許許多多中國的古老工藝,其科學價值也值得人們深入地探討。作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通板鷂以它獨特的風姿傲立于世。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南通板鷂,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鼓勵學生將這些藝術繼續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民體育協會.南通板鷂 奏響空中交響樂[J].農民科技培訓,2017(10):50-50
[2]王志清.南通板鷂風箏藝術設計探析[J].藝術科技,2015,28(12):17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