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摘 要]問題意識培養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一環,只有學生具備基本的問題意識,其才會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主動質疑和探究學習,由此可見,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對于科學教學質量提升非常重要。數學教學是培養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基本途徑,借助數學教學契機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提升數學數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筆者將在本文中分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課堂教學;小學教學;問題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庇纱丝梢?,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應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的教學任務,只有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具備了基本的問題意識,才能夠進一步實現對其創新意識的激發,最終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一、轉變教學觀念,打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學生學習質量的客觀影響因素,因此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本研究認為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重視起對良好教學環境的打造。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首先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重視起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應多樣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并積極創新,不斷挖掘思考問題的新角度。如在圓的面積計算時,可以引導學生嘗試進行裁剪,將圓分為若干個近似的小三角形,拼成近似的三角形、梯形等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二、傳授科學的提問方法,提升質疑有效性
在培養學生的問意識上,如果教師還僅僅停留在鼓勵質疑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提升學生質疑的有效性,教師還應該教授學生正確的提問方法,使學生在質疑時候能夠掌握問題的要害,學會挖掘數學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難題。
(一)可從哪些方面提出數學問題
1.在知識的“來龍”上提問
如果某個知識是在什么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或派生出來的,或者與什么舊知識有相關但又搞不清的,那就在此提問。如學習“千米的認識”時,就可提出“千米和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之間是怎樣換算的”等問題。
2.在知識的“為什么”上提問
如果對某個問題為什么是這樣,為什么不是那樣,還搞不清或說不出來,就可據此提問。例如,a、某一概念為什么這樣表述?能否增加或刪改一些字詞?就在概念內涵的挖掘、外涵的拓展上提問。b、一種計算有沒有簡便的方法?就在算理上下功夫提問。c、某一應用題應該怎樣列式?為什么這樣列式?列式的依據是什么?有沒有別的解法或更好的解法?就抓住主要問題提問。
3.在知識的“歸納或分類”上提問
如果對知識不會歸納整理,弄不清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而把知識看成一盤散沙似的孤立個體,可就此提問。如學習“因數和倍數”時,對除盡、整除、因數、倍數、奇數、偶數、質數、合數、質因數,分解質因數等概念分不清,可以通過提問理清概念。
4.在知識的“去脈”上提問
如果學習了某個知識以后,卻不了解它的作用,也可以提問,并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有創見地問。如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不知道它的作用,可以提出為什么要學它,是否同化簡分數及分數的計算有關等問題。再如,學習“三角形不變形、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時,可以提出為什么它們具有這種特性?為什么要學習?這些知識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所知道例子有哪些?
(二)引導學會提出問題的方法
1.觀察法
對客觀事物和現象,在其自然的條件下,按照客觀事物本身內在的聯系和實際情況,提出問題。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把課前準備的長方體實物拿出來,在全面觀察的基礎上自主提問:a、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狀?哪些面完全相同?b、長方體有多少條棱?c、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2.追問法
當接觸到一個問題或者在某個問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可以順著其思路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緊追不舍,刨根究底繼續發問。其表現形式一般是“為什么……?”例如,在教“比的意義”,說比的后項不能是0時,學生追問為什么,并提出球賽時為什么經常出現1:0、4:0、5:0……?教師除講清道理外,對追問學生應大加表揚。
3.類比法
根據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性質的相關聯系,通過比較和類推把問題提出來。例如,學習“9的乘法口訣”時,便可以聯系“8、8的乘法口訣”提出問題;9的乘法口訣有幾句?怎樣推出9的乘法口訣?前后各句口訣之間有什么規律?
三、結合教學內容,激發小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還是應該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如果這種問題意識激發脫離教學內容,則課堂教學有效性將會受影響。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中,沒有結合教學內容,則教學目標的實現將成為很大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具體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習慣有利于在實現知識教學目標的同時實現對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的養成。例如在“多邊形面積的計算”的相關的內容教學中,學生對于多邊形面積公式原理產生普遍疑問,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梯形,探究梯形的性質和特征,然后通過指導讓學生通過畫圖等具體的方法進行梯形轉化、分解,進而會發現梯形由“矩形+三角形”構成,然后通過矩形面積公式和三角形面積公式進行梯形面積公式的轉化。教師密切結合數學教學內容,遵循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設置疑問,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在自主學習中促進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
四、創設別致問題情境,讓學生樂于提問
情境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屬一種常用教學手段,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將問題情境應用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能夠使課堂教學活動中具有更大的趣味性,進一步喚起學生的求生欲望,使學生想問“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總之創設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想問與樂問。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本人通過故事情境導入:同學們,你們都知道小頭爸爸與大頭兒子的故事吧。今天王老師再給同學們講一個有關他們父子倆的故事:有一天,小頭爸爸正在書房看書,忽然,大頭兒子哭哭啼啼地跑進來,邊泣邊說:“爸爸,人家小東每年都過生日,可我今年都12歲了,你才給我過了3個生日,我也要年年過生日嘛?!毙☆^爸爸聽后哈哈大笑:“傻兒子,不是爸爸不給你過生日,而是因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學們,你們知道怎么一回事嗎?問題情境的設置目的是要促進思維,而《年月日》這部分知識比較通俗易懂,為了促進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本人用講故事的形式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情緒推向一個高潮,在學生的大腦中就會產生很多問題:為什么大頭兒子12年才有3個生日?是不是這幾年日歷上沒有這一天?這時學生就會形成想學樂學,同時伴隨著的是猜想結果的產生與繼續探究的強列欲望。
五、設置思維障礙,強化學生多樣化方法解題的意識
為了切實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主動設置思維障礙,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受阻,然后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加之教師適當的指導,有利于提升學習問題的解決效率。例如,在學習《乘除法計算的應用題》時,教師首先可以引入習題:小明的媽媽到商店買水杯,水杯有2元錢和3元錢的兩種,小明的媽媽給了售貨員20元錢,找回了2元錢,請問小明的媽媽買了幾個杯子。思考思考過后,有的同學會回答說買了9個杯子,有的同學會回答說買了6個杯子,還有的同學會回答說買了4個3元錢的杯子和3個2元錢的杯子……,可無論是哪種答案,教師都給予了肯定。此時學生就會產生疑惑,進而投入到了思考與討論中。通過討論與教師的講解,學生們很快理解了小明的媽媽買杯子會有三種情況,即:只買2元錢的杯子只買3元錢的杯子,或者同時買了2元錢和3元錢的杯子。由于這類開放題并沒有標準、統一答案,只要學生的設計合理,都可作為正確答案。
六、結語
綜上,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及要求能夠實現知識教學目標,還要求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借助數學教學契機實現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主動設置思維障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探究數學問題,實現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從而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軍林.新課程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J].科技信息,2013(17):214-216.
[2]張琴.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策略性探究[J].才智,2014(06):365-366.
[3]熊孝美.解決問題教學法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現狀及策略[J].新校園(中旬刊),2015,(05):38-40.
[4]殷曉艷.滲透策略,綻放思想之花——基于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0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