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梅
[摘 要]探究是通過問題的質疑,而后牽引出的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互動,最終獲得知識的整個過程,探究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積極體現,小學生處于被動的求知地位時,其探究的積極性自然也就隨之縮減,長此以往學生的探究思維呈現出固化模式,難以自主的解決問題,或者造成思路的狹隘,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學生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缺乏探究的動力,教師應指引學生通過多元化的模式進行問題的遷移發散,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挖掘問題的本質,使得學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內心滿足,愈發的興致盎然參與數學的互動,循序的掌握數學的真理。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探究式教學;實施策略
問題探究式教學是新課程變革下的必然要求,教師通過問題的拋出,讓學生進行自主的質疑思考,通過不斷的肯定否定,來解決數學的難點,小學生的認知淺薄, 在問題的探究中,很容易走進認知的誤區,教師應做好從旁的輔助,幫助學生消除在數學探究中的困惑情緒,明晰的了解數學的內涵,使得探究的過程是有趣的,學生在回味探究記憶的同時,加深了對數學的印象,由淺入深強化了對數學的印象,輕松的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
一、設置問題層次,激發思維感悟
在數學的提問中,教師應明確問題的拋出有著拋磚引玉的作用,而不是簡答的讓學生進行對答,教師應通過學生的回復,了解學生掌握了多少,又遇到了哪些困惑,問題不宜太過簡單,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考,也不宜太難,制約學生的思維延伸,教師應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在課堂上準備階梯性的問題,學生在問題的思考中節節攀升,結合熟知的內容進行有關內容的遷移,串聯數學的知識點,在層次遞進化的問題中,循序的掌握數學的真知灼見,構建自主的思維模式。例如,在教學“小數和復名數”時,我們提供下面一則數學閱讀:水是寶貴的資源,世界上很多國家經常缺水,在生活中,有些流失的少量水加起來,則是一個十分巨大的數量。比如,在你每天刷牙的過程中,當自來水嘩嘩地流失時,每10秒的水流量有500毫升,如果你每天刷牙兩次,每次按500毫升計算,那么一天將流失水多少千克呢? 全國約13億人,每天將流失多少噸呢?那么一年365天將流失多少噸水呢? 接著問: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些驚人的數字有什么感想?很自然地通過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價值,并懂得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問題過于死板化,很難激發學生的互動欲望,學生表現的較為低迷,課堂的質量不高,教師可在問題中填充情境,讓數學的問題被包裹在趣味的情境當中,學生走進數學的殿堂,感知了更多的數學智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感想。教師提問要新穎別致,注意趣味性。采用講故事、猜謎語、游戲、比賽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實物內容聯系起來,激起學生心理上疑團,形成懸念問題。如果一堂課的提問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必定消弱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就應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課堂提問的內容新穎別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學習。比如,教學圓的認識,講完新課后,鞏固新知時運用多媒體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動物王國舉行騎車比賽,小熊的車輪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車輪是圓形的,小象的車輪是三角形。它們同時、同地、同向出發。教師引發猜想:“誰先到達終點呢?”這樣的提問形象直觀,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這樣聯系學生實際的提問,能喚起學生已有的經驗并展開聯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學生積極投身到問題解決的情境之中。
三、數學問題生活化,變應用為探究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讓生活融入數學課堂,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我讓學生做一個三角形,再通過拉一拉,扯一扯,使學生親身感受到三角形不容易變形。然后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下學生可熱鬧了:“我知道房屋的頂棚就是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自行車的三角形架也是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金字塔也是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我又提出:“這兒有一把破舊的椅子,有一個小朋友坐在椅子上,椅子會不斷的前后擺動,坐的很不安穩。同學們,能想個辦法把這張椅子修好嗎?請小朋友相互討論一下?!睂W生通過討論后得出:釘一根木條,使它與椅子的兩條邊框構成三角形時,椅子就不會晃動了。應用過程就是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通過上述開放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各種概念和關系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引導學生合作,激發探究潛能
合作學習是目前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其通過學生小組成員之間的討論交流來得出問題的答案。這樣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散,在討論的過程中,還有助于學生找到更為恰當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潛能,從而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教學目的。例如,在教學“運算定律”這一節內容時,我就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列出了幾道比較大小的題,讓學生在小組內核對答案,并互相交流自己的計算過程。如:25+36○36+25,69+103○103+69,33+52+68○33+(52+68),45+22+31○(45+22)+31。由于有些學生在做題時會因為粗心而導致結果的錯誤,在小組內交流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得出正確的結果。在學生發現這些式子兩端的結構都分別相等的時候,他們就會陷入沉思,從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潛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其中的原理,這時我再引入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的內容,學生很快就接受了這些知識,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五、結語
綜上所述,單純被動地吸收知識并予以不斷重復的強化的學習不可能真正內化為學生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只有進行數學探究活動學習,知識才能真正內化,學生才可能有所創造。
參考文獻:
[1]馮燕. 走近新課標,關注探究式教學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實施策略[J]. 教育科研論壇, 2012(3):9-10.
[2]王志友. 淺議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法的有效實施策略[J]. 新課程導學, 2014(11):67-67.
[3]劉建勛. 淺析小學數學課堂探究性教學的實施策略[J]. 東方教育, 2013(z1):97-97.
[4]楊海俠. 試論探究性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實施策略[J]. 軟件電子版, 2017(8).